这是一个奇特的“村子”,一排排两层楼房子,公用的厨房厕所,三四百户人家在这里住了60多年。他们从祖辈开始就是邻居,一起长大,相互结亲,一起变老……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起赖声川的著名话剧《宝岛一村》。
这就是杨浦区长白一村176号-204号,清一色“二万户”住宅,位于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一个四方的地块里。本周二,随着这个地块最后一户居民的搬离,上海人在成片“二万户”中居住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而杨浦区此次旧改征收中采取的整体协商征收办法,意愿征询率、签约率、搬迁率均达到三个100%,这也是上海旧改工作的一大创举。
“二万户”
怎样的一种老房子?
“二万户”,一个奇特的名词。它不是一个数量词,而是一种住房的类型。但这个名词,几乎已经从上海人的词典里消失了。
“二万户”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二万户”因此得名。据说,“二万户”的原型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边上还有一圈马槽,供马喝水,每栋住一户。因其建造简便,而当时上海又急需大量工人住房,因此就被“引进”了。“二万户”上下各5间,底楼左右两边都有一厨房、一卫生间,为五户人家共用。1953年落成的“二万户”,分布在上海的普陀、杨浦、徐汇、长宁等区,如曹杨新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新村、凤城新村等。
当年的“二万户”虽不奢华,但明亮整齐、绿树环绕,且水、电、煤、卫俱全,从滚地龙、破草棚搬入青砖粉墙的楼房,入住者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人称“环阿姨”的环步凤今年73岁,住在长白一村194号,是“二万户”元老级的住户。她说,她是1953年搬进“二万户”的(在另一个新村),当时只有10岁,记得搬家那天“正好是吃重阳糕的时候”,全家人无比快乐。老早一家人住在荆州路的草棚棚里,还是借住的房子。那时,一下大雨就发大水,睡梦里眼睛一睁,水已经淹到身上了。这房子是她母亲分到的。母亲在国棉12厂工作,以前是童工,不识字,解放后工作特别卖力,被评为先进。虽然环步凤家分到的是小间,家里人口也不少,但跟以前的居住条件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上世纪60年代,环阿姨结婚了,婚房也是“二万户”,就是一直住到现在的这间。她在这里养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后来一个儿子也是在这里结婚,孙子也生在这里。他们先是用煤炉,70年代通了煤气。尽管5户共用4个厕位、一间厨房,但194号的邻里关系很好,没有为公用部位争吵过。
“二万户”的房型分两种:大间20平方米、小间15平方米,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阁楼、双层床都很常见。为解决居住困难,上世纪70年代房管部门统一将每间房向外“放”出9平方米,变成大间29平方米,小间24平方米。
岁月荏苒,“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也一点一点变得老旧、逼仄,环境也变得脏乱,到处是私自搭出的阁楼、违建,绿化地里满是垃圾,还跑着鸡鸭。“二万户”有了“都市村庄”的味道。从1985年起,曹杨新村的“二万户”住宅逐步被拆除改造。2002年,杨浦区的“二万户”也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商品房小区。
尚未改造的成片“二万户”,上海只有杨浦区长白一村这12排房子了。
最近,这片两万户所在的228街坊,迎来了旧改征收。
三个100%
“整体协商征收”的创举
228街坊的这次旧改征收,来之不易。
旧改,对这里的居民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2年,这里就动迁过,但后来因为开发商资金不足等原因,只动了不到一半,就停了下来。2010年,地块因出现危房再次启动搬迁改造,又有80产住户搬离。最后还剩下238产(产证、租赁凭证),居民1300人。
228街坊成了拆迁停滞基地,1000多名居民依然在破旧的“二万户”里艰难度日。一间房隔成两间,挤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5户合用厨卫,没有洗浴条件;楼上人家做饭吃饭要上上下下跑几趟;两幢房子之间拉根绳子晾衣服……他们的居住条件甚至不如棚户区的私房。居民们一次次到区政府、街道上访,要求实施旧改征收。但是,杨浦区两级以下旧里尚有5万户,像这个只有200多产、360户的地块,面积小、地段又偏远,没有被列入区里重点旧改的范围,属于“被遗忘的角落”。
62岁的居春英是“居民代表”。她清楚地记得,他们曾经到区政府门前拉过横幅:“八年抗战都结束了,我们几年了?”每过两三个星期,居春英就会和其他居民一起到长白街道去找领导。街道负责人从来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而是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倒好茶,让他们慢慢说。“你们的情况我们会呼吁的。”街道负责人说,“我们共同努力。”街道干部一次次地将居民的愿望向区里反映,去年上半年,区领导来实地察看了。居春英从街道负责人那里听到了四个字:“大有希望!”
去年11月的一天,居春英等居民代表再一次来到街道,这次又听到的四个字让他们大为振奋:“指日可待!”原来,面对群众搬迁的强烈愿望,在街道的建议下,杨浦区委区政府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将228街坊作为房屋城市更新的试点,采用集体协商征收的方式进行探索,要达到三个100%,旧改征收才生效。这三个100%是:在约定时间内意愿征询率100%、协商签约率100%、搬迁交房率100%。
238产、360户,要在几个月内达到三个100%,谈何容易?这是上海旧区改造中从未有过的。目前上海旧改征收的生效比例,是一次征询90%、二次征询85%。三个100%,能达到吗?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
从“政府征收”
变成“我要征收”
区第一征收事务所进驻、政策方案公布、居住困难户人数认定、房屋评估……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展开。“评估均价37960元,我们家数砖头能拿多少补偿?”“本区安置房能买多大?”“郊区房源均价多少?”街道干部和征收工作人员帮助居民们,把一笔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3月21日,《杨浦区228街坊整体协商征收告示》张贴到了长白一村196号甲门口。其中最后几句话很有人情味:“请居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征收工作圆满成功,早日实现居民的愿望。”
居春英说:“这也是我们的心里话。以前是‘政府征收’,现在是‘我要征收’!”而街道此前为征收的顺利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228基地有“三多”:违法搭建多;强占房多,由于一部分居民多年前已搬走,一些空房子被邻居或外来人员私自占用;租住的外来人员多。从3月1日起,街道拆除了265间违建,只花了三天半时间;之后,清理了125间强占房;不属于征收安置对象的外来人口也清退完毕。居民们都非常配合,原本搭了一间小理发室为居民理发的环阿姨,也爽快地拆除了理发室。“靠我剃个头5块钱,要买新房子,想也不要想!”她说。
4月21日,一次征询正式启动,仅仅过了一个星期,意愿征询率就达到了100%。5月5日,协商预签约开始,居民们排着队去旧改指挥部签约。193号2室的盛炎明夫妇在这里住了60多年,第一批来签约。“政策这么好,为什么不签?我们看好了对面安图路的安置房,60多平方米。等于原拆原还!”
截至6月1日正式签约开始,只有4户居民还未签约。6月15日,最后一户居民签约,指挥部的签约计数牌翻到了100%!多年苦苦期盼,今日一朝梦圆,居民们敲锣打鼓,表达喜悦的心情。
“要谢谢街道干部!”居民梁素平说着流下了眼泪,“他们为我们争取到征收的机会,现在又天天在基地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有时忙到12点,就吃碗阳春面……”
6月22日,第一批居民集体搬家,截至7月5日,所有360户居民都搬离,搬迁交房率也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