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首演开场前,伦敦大剧院的1700个有效座位已经全部售完。考虑到观众的视觉效果,剧院方面关闭了最高层观众席。
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一人离场。骊山之乱惊破霓裳羽衣舞,月宫沉寂,天上人间永隔。舞台上,灰暗华丽的色调渲染出悲剧主题;唐明皇、杨贵妃、安禄山等人物的多重舞蹈,在芭蕾之中糅入了中国民族特色。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穿越时空的爱情如歌如诉,情感呼之欲出。
要将一个传统中国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当代芭蕾,难度程度可想而知,不仅要考虑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差异、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对传统故事的理解,更有成长于西方语境下的编导对传统价值观的取舍,以及古典诗词的表达形式与芭蕾舞蹈的变现方式……
在结束后的采访中,西方观众的感受令人惊讶地一致,他们对故事内容理解不深,有的甚至不知道舞剧在说些什么,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长恨歌》的喜爱。“舞蹈优美、音乐动听、演员专业”是他们对这部舞剧的普遍评价。
重重迷雾中,编导帕特里克依从自己的感受,以一个现代西方人的眼光,重新诠释出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他看来,成为芭蕾舞剧核心内容的是爱情,而非历史。
西方观众看了舞蹈,用心感受着表达。舞剧中,两个有过丰富经历、以更大热情去拥抱生活的男女,用他们的无奈、孤独、忧伤、恐惧,触摸到了观众们的内心……乃至结束时,《长恨歌》赢得了超过10分钟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记者 张艺 (本报伦敦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