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昨天正式取消了全部窗口挂号。以后,医院只保留一个预约窗口和急诊挂号通道,其他的挂号都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自助解决。根据规划,北京市市属医院年内都将跨入“非急诊全面预约”的时代。
医生胡乱插号、“挂个号像春运”的日子显然已经成为过去式,号贩子或许很快就会因为生意萧条而转行,不大熟悉网络的老年人也必须开始适应和习惯线上就医的方式。取消窗口挂号有利有弊,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取消之后会发生什么?
压缩大医院普通门诊,减少排队时间,可以有。试点一年多,北京儿童医院在门诊量、门诊结构、就医体验等方面确实都获得了一些改善。
商业资本涌入,改善就医体验,没问题。挂号入口争夺战早已打响。不久前,微信宣布联手微医在城市服务当中推出统一挂号平台,并已在60多个城市落地。已有超过500家三甲医院加入支付宝的“未来医院”计划,覆盖超过我国90%的省份。百度不仅自己开发了作为预约平台的百度医生,而且还投资了同样经营挂号平台的健康之路。还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开发相关产品,希望提供更便捷的就医服务,更完善的医疗架构。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也可以期待。既然预约挂号实现线上化,医生处方、检查检验报告等数据资料也能形成线上化,未来可能在患者手机端聚合,实现健康信息的整合。精准和完整的信息又能帮助医生更快解决患者病情,甚至远程开具处方。
但是,拍手尚可欢呼还早。挂号形式转变,看病依旧艰难。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合理分配资源,推动分级诊疗,把稀缺的专家资源分配给疑难危重患者,让挂不上号的患者和医生打上交道。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个人资料的所有权尚不明晰,复杂的医疗数据如何读取。
不得不承认,以上想法很多还在纸上谈兵阶段。但是,随着取消窗口挂号的普及,远离看病难,我们又前进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