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昨天开学。有家长疑惑,等第制会不会失去“比较”意义?学校真的会将等第制评价进行到底吗?等第制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对此,相关专家的解读颇有针对性。
心理专家陈默:百分制并非精准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最近很震惊,在开学前的常规心理咨询时,发现学生厌学也出现了低龄化倾向。最早是大学生厌学、逃学,后来是中学生,现在居然也有小学生家长前来咨询,说孩子有“上学恐惧症”。陈默说:“小学生良好的心态是什么?应该是每天屁颠屁颠地想着开心去上学。但为什么居然有孩子厌学,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考试的分数与他们的期望、与家长的要求相差甚远,久而久之,分数一直考不好,他们就会丧失上学的信心。不要说‘差生’,就是‘好学生’,也常常会因为总是比别人‘差一两分’而弄得内心沮丧,做人仿佛也成天灰溜溜的。”
对于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的等第制评价,陈默说,家长完全应当打消不必要的焦虑。“百分制强调的是分分计较、一分之争。你孩子数学考了93分,但隔壁孩子考了94分,就说明你孩子的数学不如隔壁孩子。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不见得。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失分点,你的孩子失去的7分可能都是一些粗心啦、计算失误啦之类,但隔壁孩子失去的6分,却可能是最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掌握。你说,这两个孩子的数学究竟谁学得好?还比如,学语文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将来写一手好文章、表达能力较为规范和出色?但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考了85分,一个考了87分。按百分制的判定,前者肯定不如后者,但很可能考85分的人作文写得特别出色,失分只是在该背诵的没背出来。所以说,百分制在科学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业状况这一点上,并不能说就是精准的。”
在陈默看来,百分制是比较残酷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小学生。她说:“现在的儿童有两个明显的心理特征,一是高孤独感,二是高竞争感。一个人一间屋子,几乎没有玩伴,这样的高孤独可能是无解的,但高竞争感则是可以由家长和教师去帮他们缓解的。把百分制改成等第制,不再一分之差压死人,不再因差一分而招致痛骂,这对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至于有些家长担心,只在小学阶段实施等第制,而到了初中是百分制,孩子会不会适应的问题,我认为,这恰是实施等第制的科学性所在,是将残酷的分分竞争消弭在童年,等孩子进入中学,他们的心智自然成熟了,要为中考和高考做准备了,这时再用百分制评价,就会水到渠成。所以,家长的担忧是有些多余的。”
教科专家夏雪梅:学习并不仅在课堂内
由等第制引发的问题,核心还是如陈默所说的家长焦虑。倒不是要将当下学生减负遭遇的问题一股脑地全怪在家长身上,只是现在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一些负能量,真的值得探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雪梅说,弄懂孩子学习的“奥秘”真的十分重要,不仅教师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秘密,家长也要了解孩子究竟是怎样学习的。“近年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身体构造、神经结果、感官和运动方式都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真正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在于儿童亲身经历,以及与父母分享这种经历的机会。父母向子女提问并对孩子的话进行复述,鼓励他们谈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儿童就会扩大自己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库。这些交流的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儿童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如学校学习的准备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教会父母和教师们学会如何与儿童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鼓励儿童拓展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
夏雪梅举例说,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并不是很快就能习得一个新的策略,比如,在“5+3”中运用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有些儿童还是会运用从1开始数的策略,而不是采用更方便的接着数的策略。这是因为儿童新策略的习得要经历一个“丢掉、捡起、再丢掉、再捡起”的过程。起步是最难的,因为新策略的运用要占用更多的心理资源,效率低下,一段时间后的再次练习是有必要的,而一旦儿童第二次发现这个策略,就会越来越快。
从百分制向等第制转化,看似评价方式的变了,实则是更尊重保护孩子的天性,也是遵从了孩子学习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征。在夏雪梅看来,虽然学习发生在课堂中,课堂的变革往往是我们的重点关注,但学习不仅于此。“学习蕴藏在游戏中,蕴藏在身体运动中,蕴藏在自我反省中,蕴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蕴藏在与他人的对话与讨论中……”她说。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