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声呐技术每天抓乱鸣号约26起 人脸识别让开车打手机无处遁行~~~
声呐技术每天抓乱鸣号约26起 人脸识别让开车打手机无处遁行~~~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呐技术每天抓乱鸣号约26起 人脸识别让开车打手机无处遁行
上海警方科技创新助力公安改革
潘高峰
■ 智能人脸识别技术能快速抓出『失格』驾驶员警方供图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正在进行的交通大整治,可以说是上海深化公安改革的一块“试金石”和“磨刀石”。不设时间表,没有完成时,又不搞“人海战术”,在交通管理上,这看似一个“悖论”。支撑它的,除了机制改革,更多的是科技创新。

  今年3月下旬以来,已有十余种科技创新“刷爆”市民眼球。记者昨天从市交警总队科技处了解到,更多“黑科技”正陆续出炉。比如,货车闯禁预警系统即将列装;电子警察也将从单一抓拍车牌,向人脸识别、车辆特征识别不断“进化”。

  这仅是交通管理一隅。在更广泛的治安管理、人流预警、犯罪打击、阳光警务、窗口服务等领域,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各类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助力,打造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让管理更高效,让执法更透明,让打击更有力,已经成为上海公安改革能力提升的核心。

  能拍“声音”的电子警察

  近日,途经延安路华山路路口的驾驶人会被一块醒目的黄色警示牌所吸引,上面是“电子警察抓拍违法鸣号”的字样,下面滚动显示着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车牌信息。

  连“声音”都可以抓拍?的确如此。通过军用技术中定位狙击手的科技手段,上海交警开发了声呐技术抓拍违法鸣号辅助系统,就是为了破解违法鸣号现场查处难的困境。

  市交警总队科技处处长桑志刚告诉记者,机动车违法鸣号是即时行为,靠路口民警人工判断,差错难免,即使认准了目标,遇到驾驶员抵赖,也缺少有力证据。如何突破执法瓶颈?上海交警科技部门经过科技攻关,采用声呐探测技术,捕捉违法鸣号声源,并将其转换为特殊颜色的可视波纹图,通过电子警察的辅助拍摄,固定下来,成为证据。

  记者昨天在延安路华山路路口看到,距离警示牌不远处,高架下方伸出一根杆子,悬挂着一个花洒形状的仪器,这就是用来取证违法鸣号的声呐。一旦锁定鸣号声源,立刻联动电子警察,自动抓拍四张照片:现场全景照片、车辆声源模拟照片、违法车辆照片和车牌特写照片。

  违法鸣号被抓拍后,除了违法车牌信息被公示在警示牌上,抓拍的照片也将第一时间传送到现场执勤交警的手机上,作为执法的辅助证据。据统计,从9月21日至10月9日,这一系统已经抓拍途经车辆违法鸣号470余起,平均每天约26起。

  从识别车牌到识别人脸

  抓拍违法鸣号看似神奇,其实也只是电子警察抓拍功能的一个拓展。据桑志刚介绍,未来,上海的电子警察将实现三种转变:安装从固定向移动转变,功能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抓拍从车牌向人脸转变。这其中,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将以前许多看似不可能的设想变成了可能。

  微信朋友圈一度有一种谣言十分盛行:“今晚零时开始,高清探头全部启动,抓拍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对于这样的信息,交警曾多次辟谣,但现在却变成了真事。“以前的硬件水平和技术不达标,无法实现对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的识别抓取,现在通过人脸识别、以图搜图等高科技,把图片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模型进行比对碰撞,我们可以在海量车辆照片中筛选出这样的违法行为,作为处罚依据。”桑志刚告诉记者,截至10月9日,上海70套试点中的电子警察,已经成功抓拍录入“不系安全带”违法行为1350起,“开车打手机”违法行为45起。

  人脸识别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同属 “黑科技”的 “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也是基于这一技术原理。

  被“注销”“吊销”“撤销”“暂扣”驾驶证和“超分”(满12分)的违法驾驶人,按照法律已经失去了驾驶资格,但有不少人铤而走险依然开车上路,其中甚至有不少毒驾前科的驾驶人,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就是通过抓拍高清人脸图片,通过以图搜图的功能,与预设黑名单比对识别,一旦发现被抓拍驾驶员有“失格”嫌疑,马上向指挥中心和最近的交警发出警报,从而及时拦截。据统计,截至10月9日,全市已经有149名“失格”驾驶员被这一系统查获,其中包括7名“毒驾”人员。

  货车闯禁将可智能预警

  除了人脸识别,对车辆特征的识别技术,也将给交通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今年5月23日,中环线被违法上高架的货车压断,事故教训惨痛,也引发了人们对有效监管的深思。记者了解到,借助于车辆特征识别技术,一种针对货车闯禁上高架的智能识别和拦截系统,已经开始试点应用。

  据交警科技部门介绍,相对于普通车辆,货车具有相对独特的外形结构。勾画这些特征点,并转化为数据进行识别比对,一旦比中马上报警,通知交警在前方匝道口拦截,处罚后驱离高架,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在试点期间,准确率颇高,仅有几例误报是将货车与大客车混淆。

  目前,交警科技部门还在研发拓展电子警察抓拍“机动车不按规定交替通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机动车违规使用远光灯”“路口大弯小转”等违法,同时结合“汽车电子标签”的应用,完成电子警察抓拍“超限车、危化品车、货车等重点车辆不按规定路线、范围行驶、超速、违停”等综合技术运用试点。

  “未来,即使是两辆一模一样的车辆,如果其中一辆有套牌嫌疑,我们的技术可以精细化识别车辆间的细微差别,比如车辆检验标志粘贴的位置,车前窗物品的摆放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从中发现逻辑矛盾,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桑志刚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25版:文体新闻/文化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专题/新民楼市
   第B0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6版: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上海警方科技创新助力公安改革
“人力+科技”成管理模式新惯例
新民晚报要闻A05上海警方科技创新助力公安改革 2016-10-13 2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