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本市推出了“上海家政持证上门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521人经培训获得家政上门服务证。那么,有了上岗服务证,雇佣放心的家政员变得容易了吗?
依靠熟人推荐占大头
市民李女士最近很点烦:她家的家政阿姨辞职了。“我的儿子才2岁,我和我先生都是双职工。婆婆身体不好,一个人带娃不方便,所以,请的阿姨除了打扫卫生还得帮忙搭把手,带带娃。这下阿姨走了,感觉家里突然有点乱套。”为了尽快补上“缺口”,她这几个星期一直在面试家政员,但是,还未找到满意的。“我比较倾向熟人推荐,但那几位阿姨都没有档期。”像李女士这样有烦恼的市民不在少数。
此外,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政O2O的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多。但是,熟人推荐和实地面试,仍是雇主雇佣家政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家只有两个人,只需要简单的打扫,因此,一开始我也是好奇,尝试使用O2O软件的家政服务。但是,每次来的阿姨都不固定,一来对家庭环境不熟悉,每次都要从头培训,二来阿姨和雇主间很陌生,没有建立起信任,因此,每次我都必须在家‘监工’。现在,我宁可请一个长期的,也不想再找临时的了。”公司职员沈小姐说。
持证家政员仍占少数
大多数市民更信任“熟人推荐”,是因为行业服务并未得到信任。其实,这几年来,上海家政行业一直在推行业内的职业标准,希望推出有公信力的机构,让市场通过优胜劣汰自然淘汰黑中介、黑保姆。“规范是必要的,也是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拓说,这个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过程,我国的家政服务虽然起步并不晚,但是,这几年才出现了需求的井喷,因此,规范化仍有比较长的路可以走。
今年上半年,本市推出了“上海家政持证上门服务试点”,一万多家政员已经“持证上岗”,雇主可以追溯持证人的信息。但是,对雇主而言,一万“持证家政员”仍是少数。据保守估计,目前,上海已登记的家政服务公司近2000家,约有40万到50万的家政人员。此外,家政上门服务证作为新生事物,还局限于企业自律和市场行为,全行业全面推行尚缺乏行业标准和法规支撑。记者了解到,针对不足,市商务委已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家政服务全过程溯源管理规范》、《家政机构服务管理要求》、《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三个行业地方标准,有望于年内出台,相关部门也正在拟立项推进家政持证上门服务工作,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实现对本市家政从业人员的全覆盖。
家政价格有参考等级
很多市民找家政员都是熟人推荐,对究竟该给多少工资并不清楚。市妇联妇女发展部研究员戴小云介绍,其实,合适的人员和价格,还是可以找到一定参考的。比如,上海家政行业已建立了市、区二级管理机构共同管理的组织架构,评出了166家示范性家政服务站,每年还会评选百名金牌家政员。“示范站、金牌家政员不是‘终身制’,评上后要接受评比、复查、督查。”
2016年起,上海的家政实事项目工作小组已在对家政员的工资价位进行市场调查,再结合家政员的技能、年龄、服务时间、区域等因素,汇总分析出平均价。今年7月,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就曾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家政员的市场指导价格表,其中包括养老护理、母婴护理(月嫂)、育儿嫂、综合家务、钟点工、全日制家政员等六个职位分类。 本报记者 马丹
欢迎读者扫描右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板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部分优秀点评将刊登于明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