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爝火之光
陆其国
  陆其国

  在唐史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台湾学者王寿南,曾经这样评说史学大家严耕望:“严老师是一个纯学者,不争名,不逐利,只埋首在他的研究室里,但他又绝对不是独善其身、不传秘法的人,严老师的《治史三书》足以看出他对年轻人的关爱和兼善天下的胸襟”。曾受到严耕望亲炙的王寿南,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

  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寿南主编《岫庐文库》时,严耕望问他,可否把自己写的《治史经验谈》书稿列入《岫庐文库》出版。王寿南知道该书稿是老师治史心得,对年轻人极有教益,他可是求之不得。果然,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王寿南也深感欣慰。此时忽有朋友对他说,严先生是中研院院士,又是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高足,你把严著《治史经验谈》列入《岫庐文库》这种小开本口袋书出版,是不是委屈了严先生。王寿南闻言顿感愕然,于是连忙去向老师致歉。不料严耕望听后却说:“是我自己要求纳进《岫庐文库》的,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岫庐文库》是小本子的书,书价又便宜,这种书最适合学生,《治史经验谈》是我写给年轻朋友的,当然要他们欢喜的式样。”不仅如此,1984年严耕望又把《治史经验谈》的续编《治史答问》继续交给王寿南,愿意仍列入《岫庐文库》出版。七年后,严耕望把写与老师钱穆师生情谊及为学旨趣的《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书稿再交给王寿南,和先前的《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合在一起出版,这就是前面王寿南提到的《治史三书》一书。关于该书,严耕望坦陈道,“近五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朗若月星;爝火之光,何足自道!”

  严耕望谦称自己“小成之经验”只是“爝火之光”,希望给有志于治史的青年一点鼓励,且不惜违背“一向做人的原则”。原来钱穆眼中潜心向学、“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严耕望,一直以“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为座右铭;在抗战中进入史语所后,严耕望为保证能有更多时间从事学术研究,曾立下“三不原则”:不兼课、不参加任何活动(包括学术会议、演讲)、不写普及性文章赚稿费。严耕望和其师钱穆有一个共识,即后者认为一个学者能否做出一流成绩,“只关乎自己的气魄及精神意志,与天资无大关系”,关键是后天努力。所以在严耕望看来,自己不如此做就不能成为一个“坚强纯静的学术人”。

  然而从《治史三书》广受读者欢迎,可见这本大家小书绝非一般的“爝火之光”。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序》中曾表白:“余撰为此书,只为读史治史者提供一砖一瓦之用,‘今之学者为人’,不别寓任何心声意识。如谓有‘我’,不过强毅、缜思之敬业精神与任运适性不假外求之生活情怀而已……”这分明是一个毕生献身于中华文化的史学大家,读史阅世的经验之谈和颖悟之思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大网购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成为富人
短歌
文学修辞拯救了我
爝火之光
变,以及期待的不变
十日谈征文启事
镜像:外滩12号(纸本水墨)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爝火之光 2017-01-06 2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