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剧院
沿着陕西南路走到复兴路一拐弯,便是焕然一新的上海大戏院。石壁包裹着的宽大门楣,周慧珺题写“上海大戏院”,闪耀着暗金属的光泽。
为保留这座建筑原有韵味,又能嵌入相邻建筑而不显突兀,设计师如恩放弃了表面开口转而强调向内天光。半开放式的前厅,45度角仰望,可以窥见一方三角形天空,这是如恩留给人们“呼吸”自然的特别通道,虽然身处剧院屋檐下,却仍能感受雪雨风霜。
一层的内部空间采用带有弧形凹面的铜条饰墙,犹如旧时剧场的幕布,将观众引入剧场,轻盈的幕布效果和上层使用的厚重石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深入体验建筑的过程中,这种场景的戏剧感还会随着空间和光线的变化而不断增强。屋顶上三口特别设计的天井为室内引入不断变化的自然光,夜间的室内照明也模拟了类似的光线变化,从而制造出动态的空间。
整个剧院有主楼和辅楼构成,主楼剧场有242个座位,最多可扩充至300座。二楼是可以举办沙龙的咖啡厅,让戏剧融入生活。据悉,此后经典戏剧、人文戏剧、创新实验戏剧将轮番登上上海大戏院的舞台。紧接着开幕大戏 《原野》 的是“当代昆曲艺术周”。其中的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 在去年创排后曾受邀在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和纽约亚洲协会亮相,经过主创团队的悉心打磨后,最新版本即将在新开幕的上海大戏院演出。
承载记忆期待
都说“上海大戏院”是从居民区生长出来的剧院,最大优势就是人气。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剧院,在还是上海电影院时,就是周边老上海“居家必备”之娱乐去处。
剧院虽未开张,但新春过后每天都有围观人群络绎不绝。昨日,站在门口仅短短20分钟,要求上门参观的人就有十几拨。大多是走过路过的中老年人,亦有周边居民。住在襄阳路的陈伯伯和汪阿姨,昨日已不是老两口第一次来“探风”,汪阿姨说:“来了许多次了。看它好像修得差不多了,路过总要问问。以前还是上海电影院的时候,我们常来,后来关掉,我们都很失落。现在说是要演话剧,还有些时髦的展览,随便哪能要来张望张望。”
对上海大戏院充满期待的还有不少八零后,庄先生说:“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红樱桃》就在这里,记忆深刻。现在的设计风格倒很像科幻电影《降临》,感觉能通向未来。”因正对着上海理工大学正门,不少学生成群结队穿过马路来参观,刘同学和小伙伴们几乎每天来“报道”:“我是外地的,寝室里上海同学说这里以前是电影院,现在变成剧院了,很有些历史,我们就好奇。看门口展览的广告已经打出来了,就想来尝鲜。”
尚未开张,人气十足。这也在童歆预料之中:“这座剧院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口和人气。未来我希望能将它打造成专门演绎获得托尼奖、奥利弗奖经典戏剧的剧场。一年四季,就演四部不同的戏,做主题性演出。并在周末上午或是工作日,推出专门针对老年观众,或者教师、退休军人等特殊人群的低价票专场。”
紧邻居民区,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困难。如果说主楼还相对“独立”,辅楼就几乎“安身”与居民楼。两楼相隔仅能供两人并排通过的小弄堂,以楼梯通道连接,辅楼壁紧挨着旁边的老房子。
上海大戏院运营总监童歆透露,为不扰民,剧院时刻监控噪音分贝,演出大多在晚上,分贝数不能超过50。同样,不能使出全力的还有空调,“因老居民区电力承受有限,我们现在只能开50%的空调,再高怕就是要跳闸。”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