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有两种观念
“哪怕只有10℃的天,我照样穿裙子,一个冬天下来也没有生病。”26岁的市民王小姐说自己“不怕冷”,也很少因为挨冻而导致感冒,所以“春捂”对她来说是多余的。市民张先生认为,春捂并非科学养生之道,反而导致体质缺乏抵抗力,很多病都是“捂”出来的。但56岁的丁女士却认为,“春捂”是一句养生古训,自然有它的道理,乍暖还寒的时节,过早地脱去衣服,会导致寒气入侵而生病。
这两个观点基本代表着两代人的养生立场,甚至是医学观念的冲突。在人们的印象中,感冒总与寒冷脱不了干系。在冷空气突袭的情况下穿衣不够,往往过不了多久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还会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然而,西方人却曾做过小样本的试验,让受试者采用少穿衣、洗冷水浴、洗头后不吹干等一系列“自虐”受寒方式,然后观察他们是否会生病。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寒冷与感冒并无显著关联。
温度骤变影响免疫
既然如此,“春捂”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昌惠告诉记者,历史研究表明,感冒源于某种可以被传染的病原体,而温度很可能不是导致感冒的主要因素。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凉爽的鼻腔环境有利于鼻病毒等微生物的复制;温度的骤然变化还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应答的过程,温度越低,人体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就越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气温变化频繁且剧烈的早春时节,适当保暖还是有必要的。
要不要捂还看体质
“春捂”的一个“捂”字,给很多人造成了误解,似乎春天一定得穿得“厚实”“密不透风”才能抵挡料峭的春寒。但是,王昌惠医生指出,如果真的采用上述穿衣原则,反而很有可能诱发感冒。春季的江南地区,随着大气环流的改变,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开始强盛,空气湿度大大增加。此时若再简单延续冬季的御寒穿衣方式(如穿加厚保暖的棉毛衫、防风防水的冲锋衣等),不利于人体汗水、湿气等的排出,稍一活动或环境温度稍有升高,就有可能汗湿内衣,吹风之后反而让人倍感寒冷。因此,“春捂”宜选择宽松透气的毛衣,既能有效保暖,又利于汗水、湿气的排出,从而保持内衣和皮肤的干爽。
要不要捂,该如何判断?王昌惠说,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一般情况下15℃可以视为捂或者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稳定持续在15℃以上时,就没必要非要讲究“捂”了。且“春捂”也要有度,如果天气热了,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极其不利。他建议市民每天出门前查看一下天气预报,根据当天温度适当增减衣物,按“天气”穿衣比按“季节”穿衣靠谱。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