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正值芳龄的玲玲为还信用卡债务,经介绍认识了吴阿姨。吴阿姨得知玲玲父母会在她结婚时,给她一笔嫁妆钱,可用作还款,且愿意支付高利息。吴阿姨便在当年9月到次年底,共分4次,借了9.2万元给玲玲,第一笔6万元吴阿姨是转账支付,其余均现金交付,每次玲玲都出具了借条并约定了借期和利率。然而玲玲至今仅以现金方式,支付过吴阿姨第一笔6万元的两个月利息4000元。
2012年年末,玲玲出具借款承诺书一份,承诺2013年底前还清借款,之后逾期没有兑现,且玲玲也一直未婚,吴阿姨无奈诉讼至普陀区法院,请求判令玲玲归还借款人民币9.2万元。
普陀区法院审理认为,吴阿姨要求玲玲归还借款9.2万元,提供了玲玲出具的3张借条和一份承诺书原件,以及吴阿姨转账凭证、取款凭证和其账户明细佐证。玲玲对此真实性也无异议,但坚持借款到手仅3万元并已还款2.53万元,2万、1万借条根本无交付之实,玲玲因此提供了其账户明细,吴阿姨对玲玲账户明细无异议,认可系玲玲支付的利息。根据借条、银行凭证、账户明细等互相印证,对双方间9万元借贷关系法院予以认定。法院根据双方约定的利率标准,最终判决玲玲归还吴阿姨9万元且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支付吴阿姨上述借款逾期利息。(文中人物均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