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小暑节气。民间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医学认为,暑多挟湿。小暑后,不仅天气炎热,而且多雨潮湿,往往热蒸湿动。对此,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潘明表示,小暑节气的养生,一方面因外界气候炎热,要避免暑热之邪的侵犯;另一方面,因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人体易受“湿邪”的影响,要注意祛湿。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常常容易中暑。潘明指出,可常按少冲以及太冲两穴防止中暑。据介绍,少冲穴位于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常按揉此穴有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的功用。而太冲穴则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常按摩此养生穴位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
在预防湿邪方面,潘明认为,可通过拔罐、艾灸、食疗等方法祛除湿气。食疗方面可以选择赤小豆、茯苓、芡实、米仁、绿豆、陈皮、带皮冬瓜、玉米须、藿香、佩兰、罗勒叶等,或煲汤,或煮粥、或茶饮,具有除湿的功效。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潘明提醒,小暑节气不宜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他解释,小区、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若在上面久坐,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此外,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习练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养生术,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