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审美与伪装的好品位
于 婧
  于 婧

  礼拜五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回来刷手机,发现评论褒贬不一,最高分与最低分此起彼伏地组成了一个平庸的结果。即便心中确有些许感动也不敢贸然评论,因为那些最高分与最低分的留言看上去都头头是道。

  评分网站是一个微妙的发明。在网络还不普及的年代,对于一部文艺作品的评价,只能通过一些报纸杂志,话语权永远在那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知识分子手里。而现在,普罗大众的口味开始左右文艺作品的“优劣”。在一个评分网站上打分本身就可以被看做一种反抗权威的行为。凭什么你们说好的就一定是好,我不喜欢,那就是不好。反之亦然。于是,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虽然从结果上而言,自己的品位还要和别人都一样才能真的有所作用。

  评分网站上的分数,自然是偏向于大众评价的。当然,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可能会有“普通青年观众”和“普通文艺青年观众”的审美倾向,但总体上而言,其实还是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说是反权威,其实也有些偏颇,因为太过知识分子的影片常常也会被误读:由于大多数人看不懂,于是被冠上了故弄玄虚的污名。

  随着评分网站的普及,反权威已经成为了次要,与众不同才是真理。那些留言不再对权威评论忿忿不平,而是喜欢反其道而行之。一部大家都打低分的影片里,总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你们究竟看懂了没有,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前人们对于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如今他们把不解归罪到创作者手中——是你没说清楚,不是我不懂。

  现代人已经无所谓好品位与坏品位了,标新立异就是好的审美。所以评分网站上的分数会如此极端,越极端越能体现自己的“独特”。本来审美就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情。原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喜欢那些小众作品的就是好品位。现在,随着知识的普及,原本的小众很可能变成了常识,再去提它便有了不懂装懂甚至附庸风雅的嫌疑。说自己喜欢贝多芬的可能会被当做琴童,说自己喜欢肖斯塔科维奇才会被路人看几眼。

  不仅是文艺作品,对于独特的追求体现在和品味有关的每一个领域。有一位早年做生意起家的长辈,常年身着高级定制服,品牌绝对不是迪奥、香奈儿这类路人皆知的名字,价格却是丝毫不逊。每每提起自己的品位,总伴随着自认前世是贵族的信心。那些品牌我一概不认识,价格也是消费不起,只知她对欧洲心驰神往,每次前往都要带回两大箱奢侈品,每一件都是要“与众不同”。

  耳濡目染了好些日子,渐渐记住了几个品牌。闲来无事看商业新闻,发现近年来,其中好几个都为中国商人所收购。从此,我就再也没见长辈提过那几个品牌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郊野大地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今年T恤流行式
审美与伪装的好品位
旅游的代名词
抬头与低头
与鸟儿有约
脏器移植的出路
藿香赞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审美与伪装的好品位 2017-07-08 2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