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最大贝类,大者直径有一米半,重三百多公斤。其厚达七八厘米的外壳表面有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本草纲目》记:“车渠,海中大贝也。背上垄文如车轮之渠,故名车沟,曰渠。”我国的西沙和南沙是世界著名的砗磲生长栖息地,黄岩岛贝尤为著名。砗磲是海洋中的“老寿星”,生命周期长达数百年,死后贝壳沉积海底,在高压低温和无氧的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贝壳中的碳元素被二氧化硅所替代,成了砗磲化石,而后又继续变质、重新结晶为“蛋白石玉髓”,即“玉化砗磲”。三国魏文帝曹丕在《车渠碗赋》中写道:“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有专家考证:从明代开始,在车渠两字各加了石字旁,称作砗磲,以示为宝石。“玉化砗磲”是地球上最洁白无瑕的物质,其白度为10。
砗磲被开发利用的史料寥若晨星。现在引用最多的是汉代《尚书大传》中讲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散宜生用包括车渠大贝在内的一批奇珍异宝敬献纣王,以赎回周文王的典故:“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如车渠,陈于纣之庭。”砗磲生于我国的南部海洋中,当时的捕捞手段极为落后,能在大洋深处捕捞到砗磲,千里迢迢运到中原,当属珍稀之物。此事只能说明当时商人已经认识了砗磲,但还没有开发利用为玉雕材料。明代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海物有车渠,蛤属也,大者如长箕,背有渠垄,有蚶壳,故以为器,至如白玉,生南海”,可能是最早的用砗磲壳加工成玉器的文字资料了。
有考古记录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砗磲玉器的实物也是少之又少。坊间古玉器藏品中偶见一些类似古代工艺的砗磲制品,但大多数人不以为然。现存广州博物馆的西周砗磲管可能是学界认定的最早的砗磲制品。汶川羌民族生活区出土的战国砗磲古珠,是目前数量最大、且有考古记录的砗磲制品。史学家认为:以白色为表征的多神崇拜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显著特点,并沿袭传承至今。古羌人对当地所产的“龙溪玉”视而不顾,却对来自几千公里外的砗磲情有独钟,将其琢磨成珠,用以佩挂或装饰,成为中国古珠史上的一个特例,值得探究。
“玉化砗磲”有人比作是“海洋里的和田玉”。材质虽佳,但取不出大料,只能雕些小摆件和文玩类玉器,更多地是琢成手镯和珠子。清代是砗磲利用的鼎盛期:“六品官砗磲顶”(《清史稿·本记》);藏传佛珠多砗磲材质,有的还用绿松石、红珊瑚镶嵌出神秘的佛家符号,藏民认为“使用砗磲佛珠念经可得数倍功德”。现存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的清代“麻布贯头贝珠衣”,在其对襟、下摆等处缝满了成串的砗磲小贝珠,计6万余颗,重十来斤。这是台湾高山族最华丽贵重的服饰。当代收藏圈里也涌动着一股追捧砗磲工艺品的暗流,海南潭门是我国砗磲开采、加工和销售的最大集散地。
洁白的砗磲,虽在历史长度与文化内涵上稍逊一筹,但从其材质的特殊性和民族化的视角分析,窃以为它可忝列于中国玉文化传统玉材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