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从脑瘫儿到北大、哈佛学子~~~
从脑瘫儿到北大、哈佛学子~~~
从脑瘫儿到北大、哈佛学子~~~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脑瘫儿到北大、哈佛学子
丁丁和母亲一起奔跑的人生(下)
朱娟娟
■ 丁丁的童年倾注着邹翃燕比其他母亲多几倍的努力
  ◆ 朱娟娟

  “学霸”也有迷茫的时候

  初中,丁丁保送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但开学才几天,正在出差的邹翃燕接到丁丁电话,“哭着说不想上学了,要我回去办退学手续。”

  原来,军训练习高抬腿,丁丁站不稳,有同学也做不好,教官只批评别人。同学质疑,年轻的教官脱口而出“他是脑瘫”。有的孩子便编顺口溜骂丁丁是“苕”(武汉羞辱人方言),还将他的文具盒传来传去,嘲笑他,捉弄他。

  邹翃燕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回武汉。课间,邹翃燕走上讲台。她说,同学们,你们都很幸运很健康,丁丁身体不好。你们长大后,可以当运动员、当兵、当飞行员、去做任何喜欢的事与工作,丁丁不行,他只有读书一条路。现在,他不想上学了,那他以后该怎么办呢?还会开心吗?大家是不是应该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呀?台下,寂静无声。

  那学期期末考试,丁丁考了全年级第一,从此再没受过欺负。长大后的丁丁这样形容这段往事:“虽然妈妈出面一个顶俩,但一辈子需要妈妈这样操心也不行。”

  在丁丁心目中,妈妈对自己总是循循善诱,“教育小孩用的是智慧”。

  高二时,他一度成绩十分不理想,他很失落,反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

  妈妈带他去东湖边看房子。在一楼,妈妈问,“能看到东湖吗?”

  “不能。”

  上六楼,“能看到吗?”

  “能。”

  “看得清楚吗?形容一下。”

  “不是很清楚,就像一个小手绢。”

  到了20层,母子俩眼前,东湖水面开阔,尽收眼底。

  “这才是东湖真正的样子啊。”妈妈告诉他,东湖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人在不同的平台,视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

  很快,丁丁找回状态。2007年,他以660分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多年坚持康复训练,丁丁的身体也越来越接近正常人,总体不影响生活,只是诸如穿针引线、科学实验的精细动作无法完成。2011年,他放弃喜欢的环科专业,改修国际法,并顺利保送至北大国际法学院读研。

  硕士毕业后,丁丁在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法务,工作了一年,但感觉还想继续深造。对于哈佛,他原本“不敢想”。

  邹翃燕清楚丁丁的情况: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北大三好学生、北大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读研期间也成绩优异。她特意咨询了丁丁的导师,鼓励丁丁去试一试。

  原本,哈佛给丁丁发了拒信。在看了导师推荐信后,又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免托福成绩。

  漫长艰辛亦收获力量快乐

  把脑瘫孩子送进了哈佛,邹翃燕不觉得自己伟大。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自己绝不只是这场马拉松的陪跑者,她也是运动员,伴随医生当年断言的“痛苦艰辛又漫长”,她也收获了力量与快乐。

  20多年前,一家三代四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平房里,雨天,床头床尾摆满接漏雨的盆桶,窗台经常长蘑菇。那时,丁丁按摩一次5元,一周3次,邹翃燕一个月工资100多元。在中国人还不怎么接受保险的年代,邹翃燕给丁丁买各种保险,希望他将来能有所保障。她连着做了好几份兼职,每天几乎都是一路小跑。

  在丁丁10岁时,因为一些原因,邹翃燕和丈夫离婚了。这对母子约定,不在公开场合评论孩子父亲。

  一次,她洗枕套,白布里有褐色的斑点。那是做梦无意识哭留下的泪痕,“有时真的太焦虑了”。

  丁丁读高三时,邹翃燕的父亲、妹妹都重病住院,邹翃燕再度压力重重。那年,她唯一一次没如约参加同学会。同学打来电话,邹翃燕说,快绷不住了,恨不得找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躲起来。

  在另一个房间的丁丁听到了,“妈妈,你不能倒下,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树,姥爷、小姨、我都是树上的藤,你倒了,我们就全完了。你要坚持住啊。等我毕业工作了,我就可以帮你了。”

  夜里,都睡下了,不放心的丁丁又跑到妈妈房里,“妈妈,再说一遍,坚持。”

  “我不能把自己变成当代祥林嫂。”相比常人,丁丁更需要活在灿烂明朗的阳光下,邹翃燕自己先要努力修炼成一颗小太阳。

  培养儿子也不忘自己的事业追求

  培养儿子的同时,邹翃燕从未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她是副教授,是武汉市教坛新秀、武汉市青年女教职工标兵、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也是湖北省礼仪学会副会长、高级形象管理师。

  在邹翃燕家中,一幅画挂了30年:长着翅膀的小天使依偎在妈妈怀里。这幅画是邹翃燕怀孕时买的,后来发现丁丁有缺陷,她也觉得,丁丁跟任何一个孩子一样,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折翼的天使……还是天使啊!”

  对妈妈的一往直前,丁丁用行动表达敬佩。丁丁小时候,穿别人的旧衣服,从来没意见。为节约路费,除寒暑假外都不回家。读研时,他经常顶烈日从北大走到清华,因为他感觉清华食堂饭菜更便宜。

  邹翃燕感觉,母子俩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丁丁是一撇,她是一捺,相互支撑,相伴相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打破“非傻即瘫”的断言,考进北大与哈佛,这些,都只是一路上的站点,“人生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丁丁的下一站,是近期备战的美国司法考试。他每天复习8~12个小时。“考试很难。”他也发愁。

  邹翃燕的下一站,是希望为更多的脑瘫患儿提供一点帮助。

  中国现有600万左右脑瘫患者,绝大多数是儿童。在中国,公众对脑瘫的认知停留在较低层次,最常见的就是将之与智力发育不良画上等号,事实上,只有不足40%的脑瘫患者存在智力缺陷。很多人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脑瘫的普遍性和可治疗性。中国一些脑瘫孩子缺乏有效治疗,甚至很难存活到成年。

  丁丁考上北大后,陆续有朋友将邹翃燕介绍给一些脑瘫儿家庭。这对母子决定把他们的故事告诉大家,给同样境遇的孩子和家长一些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走下去。

  邹翃燕建了个微信群,大家可以相互鼓励、交流治疗方法。“多一些坚持,这些孩子或许都能成为可以自立的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17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丁丁和母亲一起奔跑的人生(下)
他们的上海前夜
重庆之眼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1丁丁和母亲一起奔跑的人生(下) 2017-07-18 2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