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物“拼”成历史
今天上午10时,《“胜利”: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史料实物模型展》在市群艺馆揭幕。
该展以丰富的影像资料、精致的手工军舰、战机模型与勋章、军服等实物,浓缩了人民军队90年的发展历程。策展人之一、本报“军界瞭望”周刊编辑吴健透露说,展出的影像资料共调整了6次。记者在海军板块中看到了4张“超燃”的图:在两舷喷射出的绚丽彩带中,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吴健介绍说:“这是今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母在大连举行下水仪式的场面。作为中国‘航母二胎’,它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并建造。因为在策展过程中发生了这个大事件,于是我们立即更新了内容。”
年轻的参观者在影像资料等展品中找到了祖辈、父辈或同辈的影子。1950年,在皑皑白雪中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我们的祖辈;1974年,在西沙水域巡航的海军则是我们的父辈;而在199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年轻的一代站到了时代的前沿……现场展示的《上海市青少年国防教育蓝皮书》发布于去年,“这与我们00后乃至10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吴健说。
现场还展出了近30个战舰、战机模型,这是由十多位上海市航海模型协会和ModelZ模型俱乐部成员及模型爱好者花了近四个月时间赶制而成的。这些制作者平时都爱做兵器、战舰等模型,对军事历史也颇有研究。
每件藏品都有故事
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举办的《军旗峥嵘——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红色收藏展》中,多件罕见的革命文物静静地讲述着激情燃烧岁月的往事。
一张1935年的“通令”看似并不起眼,收藏家张鹏介绍说,它是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首次占领遵义城时,由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的。其中公布了进遵义城时呼喊的十二条口号,明确了红军奋斗的目标,同时规定了军队进城的八项注意。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我军军纪准则文件实物。
音乐家贺绿汀回忆《游击队歌》创作经历的书信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据收藏家冯建忠介绍,贺绿汀抗战时先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37年10月中旬的一天,他来到刘村,听了彭雪枫所讲的游击战术后萌发灵感,彻夜不眠,挥笔写下了《游击队歌》。1999年2月,他在编《新四军战歌》时,在给编辑曹先生的信中回忆了多年前的创作过程。同年4月,贺绿汀逝世,这两封信于是成了他的绝笔。
《淮海战役纪念本》和《第五次战役总结大会纪念册》的主人曾是新四军女战士姚征人。从市场上淘得这两件旧物的收藏家郭乃兴说:“这两本册子装帧非常朴素,里面全是姚征人的工作笔记”。他说,日军占领上海时,年仅15岁的姚征人投奔了新四军,后来一直战斗在部队文艺岗位上。1949年5月,上海解放,她所在的二十军文工团随军进驻上海,她参与了革命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公演,轰动上海。后来她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还作为志愿军归国女战士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
该展览展出的历史文献、实物藏品、艺术资料等2000余件展品,均来自于民间收藏。为吸引更多小观众,明天和8月5日,现场将举办两场主题手工制作活动。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