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在此处
邵南
  邵南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我心有戚戚焉,遂常常舍此而他往。

  “他往”也者,有两种情况,或者是旅行,或者是读书。尤其是海外旅行,尤其是读外国书。对我来说,两种情况都很平常。

  旅行是感官的“他往”。旅行之前,会对某地有一个想象;旅行回来,会有另一种印象。这印象和那想象比起来,也许更好,也许更坏,却肯定非常的不同。比如想象中的法国,不外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薰衣草田之类;脚踏实地,才知道这些只占极微小的一角,甚至说是法国的特例也不为过,更多的还是广阔的麦田,土色的房屋,简朴而又单调。关于希腊的想象,也不外乎蓝色的海洋、白色的民居、神庙的残柱之类;殊不知更多的却是乱石山,荆棘路,拜占庭式的小教堂,以及由于经济不景气而萧瑟破败的建筑。

  读书则是精神的“他往”。读过一本书,必会有不同于已有评论的全新感触。以我喜欢的法国作家谢阁兰为例:读了某些法国学者的评论,会以为谢阁兰的作品堆满了迷思,充满了悬念;读了某些中国学者的评论,会以为谢阁兰无非以一个外行人妄议中国文化。可是读了他的作品本身,首先发现的却是他和我有着许多共同的怪癖。比如他不去登临中国的名山大川,却在南京城外的稻田里寻寻觅觅,探访那些或正立、或倒立、或半没于泥土的南朝石辟邪……这一切,不正是我所钟爱的吗?在这种怪癖上,我遇到的第一个同好居然是个西洋人,这怎么解释呢?于是我想,他的作品中一定隐藏着只有我能领悟的东西……

  要知,旅行总是伴随着摄影,摄影是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乡的风景;读书总是伴随着探究,探究是以自己的眼光解读他者的心声。

  然而认识他乡,岂止是认识它本身而已,那必定也是对本地的认识:本地所有的,绝不是理当如此的,而是有其独特性在。你以为山上长满了树很正常吗?希腊的山峦可是以光秃者居多;你以为大江大河很正常吗?欧洲的河流却是规模有限。

  于是摄影留念,记录下这些“稀奇”的,仅仅属于“他乡”的,或者仅仅属于“本地”的风景,以此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有种种别样的风景存在。

  同样地,探究一个作家,又何尝只是为他的作品本身。为了表示对作家的尊敬?也许,可是作家已经不在人世。是为学术作贡献吗?当然,不过毋宁说,更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为了使自己确信: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存在,从这里面,我们可以获取精神营养。

  换言之,认识他乡,也就是认识本地;探究他者,也就是探究自己。

  就像这样,说起来我常常舍此而他往,却又从不曾真正离开过。因为我通过认识他乡来认识本地,通过探究他者来探究自己。正如谢阁兰说的:“人的远行,其实就是内心的跋涉。通过条条道路最终到达的目的地,恰恰就是他的内心深处。”

  生活在此处——我就是这样来理解“生活在别处”的,也这样来纪念我五年前的出发与今日的归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家装之窗
巢云诗钞(十四)
生活在此处
松庐听琴(中国画)
寺庙中的诗意
真迹
罗汉菜根带新泥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生活在此处 2017-09-22 2 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