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种骄傲叫做“我是中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多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今中国,又以一种争朝夕的方式,将百姓的一个个期待逐个变为现实。《夜光杯》从今天开始刊登“逐梦心声”十日谈一组文章,邀请各界人士讲述:在这五年里,如何追逐理想而收获变化的……
又是一个星期六,骤降的夏雨阻挡不了参观中华艺术宫的人流。为了安全测试,我混在观众群里,顺着蛇形长队来到安检口。“背包请安检”、“请抬起手”身着黑色保安服的女孩熟练地对观众进行安检,她叫阿娟,是山里来的孩子,中华艺术宫开馆时进馆做安检,一晃就是五年了。为了保证客流顺畅,五秒钟要完成一个人次的安检,她练就了在这五秒钟里通过“探、听、看、感”来判断是否放行的本领。她严肃地对我做了通道安检,然后轻声一笑:“谢谢李馆长。”
迎面走来的是叶骞,他现在是运营管理中心总务负责人。他对我说:“今朝雨大,吾带人到泵房巡检一下,不要出什么问题。”带班巡检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他一年要处理近三百个维保和采购合同,每个合同背后都是一大堆工作。他笑着对我说:“李馆长,没想到做个小干部工作多出来这么多,责任这么大。”我问他今年是否带老婆出去玩玩。他说:“手里生活做不光,以后再说吧。”
我们在展厅里经常会看到一个穿着白衬衫弓着背匆匆行走的影子,他叫陈伟民,是布展工和展厅巡视员。他的工作是在各个展厅里巡视,查看画是否挂正,展签是否整洁。陈伟民一说话就脸红脖子粗:“有些人老是要去摸作品、拍照片,我就是要盯住他们。”他话虽糙,但是活很细。只要发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跟布展组的同志一起去修整,保障展出作品的安全、美观。
这个星期六下午有三场公共教育活动,一场是在多功能厅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鉴赏讲座,一场是在吴冠中展厅的临摹大师作品公开课,还有一场是在41米亲子活动区的小朋友画水墨荷花。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就是教育部的张娜。张娜以前是学话剧的,后来转行到美术馆,对艺术的执着让她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几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她都来中华艺术宫组织公共教育活动,有时家里没人带孩子,她就把儿子带到中华艺术宫“上课”,这样天长日久,大家都觉得“娜娜最辛苦”。我每次见到她在忙碌也说:“张娜你辛苦了。”张娜说:“真是有点辛苦,但是好开心。我组织活动认识很多老师、学到很多东西,以前想都不敢想。看到来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心里就觉得所有付出都非常值得。”
筹建一年、开馆五年,我对中华艺术宫充满感情。老馆长施大畏曾经说过:“我当馆长只做最大最小两件事。最大的是办馆方向,最小的是墙上没有灰。”我和中华艺术宫的同事们就是要把最大的和最小的事融合起来,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眼睛往上看,脚板往下走,这就是我们的本分。
在中华艺术宫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贺天健、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俞云阶、贺慕群、贺友直等响亮的名字构成了中华艺术宫美丽的光环,而托起这个光环的是那些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光环里面没有他们,但是他们很伟大。
十日谈
逐梦心声
责编:刘芳、贺小钢
在国外旅游,感受到的民间友情,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