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融入剧中
在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史上,朱生豪是难以超越的一座丰碑。1935年起,朱生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莎剧翻译历程,他收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以及莎学资料,进行比较和研究。翻译工作不久便因战乱而受到干扰,译稿屡次在战火中丢失,朱生豪只能以顽强的毅力补译失稿。艰难的生活和夜以继日的工作,使朱生豪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以病弱之躯完成了三十余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
“我曾想过在朱生豪的破屋里排《哈姆雷特》。”陈薪伊说:“他拖着那样虚弱的身体努力把《哈姆雷特》译完了。他的情感是那样乐观,语言又是那么华丽,这给表演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尽管最终《哈姆雷特》没有在朱生豪的破屋里呈现,但舞台上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朱生豪却反复出现,他在翻译过程中无数次与“哈姆雷特”的神交,也让人们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悲情王子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剖析人性弱点
朱生豪的诗人气质使他的译作中充满着诗的元素和韵味,除了翻译,朱生豪的诗人身份也渐为人知,其优美动人的散文、书信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尤其是他写给妻子宋清如的情书。而让陈薪伊“动心”的却是当时朱生豪翻译莎剧时与妻子边演边译的场景,“正是这种演绎式翻译,才使得他的中译语言那么生动。我读过五个版本的莎译作品,只有朱生豪的译本感情准确,不拗口。”
为何在那么多莎翁名剧中选择被演绎过无数遍的《哈姆雷特》,陈薪伊说:“现在到了挖掘人性卑劣或伟大的时候了。”选择《哈姆雷特》,就是要让观众看到悲剧人物的发展模型,即人是怎么沦落的,“所以我要用解剖刀解剖哈姆雷特内心的弱点。”
一人分饰两角
佟瑞欣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在译者朱生豪和王子哈姆雷特之间快速“切换”,这给表演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连贯的表演和跨越时空的对话,没有留出换装的时间,所以大多数时间我要靠台词和表演让观众辨识两个人物。”佟瑞欣坦承,这样的“切换”确实容易有跳脱感,“所以观众要全神贯注地跟上节奏,他们也是作品成败的因素之一。”
巧合的是,曾一度不知该以何种标志性动作快速区分朱生豪和哈姆雷特的佟瑞欣,去年底作品开排之初就因肺部感染咳嗽不止,还差点因此与“哈姆雷特”失之交臂,而朱生豪当年也有严重的肺病,佟瑞欣在台上半真半假地咳嗽,让译者的心力交瘁更显真实。
相比导演强调的“朱生豪视角”,佟瑞欣却认为:“归根到底演的还是《哈姆雷特》,观众需要有完整的观赏体验。”所以他并不想太过刻意地凸显朱生豪,来切断那种连贯性,“剧中百分之九十的台词还是来自于《哈姆雷特》。”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