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广大农村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上海也同样如此。虽然上海在世人眼中是一个都市的概念,但乡村无论从地域、人口还是文化积淀来看,都是上海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来上海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并不充分,与上海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不完全匹配。但未来将会有不同。
最近我认识的一些规土局、特色小镇的干部们都很忙,因为按照最新的部署,上海的特色小镇建设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在江苏、浙江等特色小镇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之时,上海在振兴乡村方面必须拿出自己的答卷。
上海一些地方也曾经尝试过做出自己的特色,很遗憾的是,不约而同选择模仿欧洲小镇。相对成功的是泰晤士小镇,但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出国门,泰晤士小镇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其他诸如荷兰小镇、佛罗伦萨小镇、北欧小镇等,几乎不为人所知。很简单的道理,你可以复制人家的建筑,但你无法复制人家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这样的特色小镇,缺乏内在的生命力,自然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和影响力。
我听到一些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的乡镇其实并未明确自己真正的特色在哪里,或者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我想,思索、研讨总比仓促拍板好。抄袭、模仿是最方便的决策,但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如果规划性的决策失败,将会使一个地方陷入难以转圜的境地。我也看到朱家角、新场等古镇,立足传统特色,找准休闲旅游、休闲乡村的发展方向,而其最大的依托正是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购物品牌、文化品牌,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当然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特色小镇建设,它是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的振兴发展战略。而农业并不发达的上海乡村,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群众谋福利,为地方树形象、打品牌,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