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我心中的马师傅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着,而且永远年轻
——我心中的马师傅
彭瑞高
  彭瑞高

  刚相识时,马桂宁多年轻啊。

  他有很多称呼: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有人叫他“马代表”;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有人叫他“马劳模”;各行各业有很多学生,大家叫他“马老师”……但他最喜欢的称呼是“马师傅”。他说:“我就是个普通营业员,永远都是。”

  25年前,市里评选“十大标兵”,我因工作关系,曾参与一段过程。记得有些对象,一提名就有争议,但中百一店的马桂宁,众口一词说好,自始至终处在“十大标兵”前列。那年开春,市里开会隆重表彰,马桂宁与包起帆、朱志豪等人,成了人人称颂的“十大标兵”。之后,我们常请他们和劳模去各处演讲。马桂宁、刘海珊、杨怀远三人最是健谈,他们一见面就谈笑风生。有趣的是,这三位劳模还长得有点像,都是浓眉大眼、笑口常开;三人都来自基层,地气充沛、话语生动,他们讲到哪里,就把笑声和掌声带到哪里。

  马师傅出名不是一年两年了。他干营业员这行有诀窍。有的市民买衣料,家门口也有布店,他就是不去,却愿意换几部公共汽车,老远赶到中百一店,去马师傅呢绒柜台上买。他要的,就是看一看马桂宁,享受一下马师傅的贴心服务。马桂宁的服务已不再是一种工作态度,而成了一门艺术。马师傅还写书。有两本书,一本叫《马派服务艺术》,另一本叫《服务大师马桂宁》,把他积累的经验技巧,写得细腻而生动。

  马师傅是1992年3月9日被评上“十大标兵”的。其实从上年年底起,我们就开始准备材料、频繁接触。在这段时间里,马师傅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接待邓小平,陪老人家在中百一店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夜。我们喜欢听老马讲这段经历。

  2月18日是元宵节。当天上班时,马师傅就接到通知,说晚上有中央首长要来参观。马师傅不知是哪位首长来。他从不打听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情。他总是那么平静地站在三尺柜台后面,笑眯眯的,等待着自己的下一笔生意。不管谁来,他提供的都是最出色的服务。

  晚上七点左右,首长来了。马师傅一眼就认出,是邓小平同志!他的夫人卓琳和女儿也来了。当他们走到马师傅面前时,市委书记吴邦国笑着向小平同志介绍:“这是全国劳模马桂宁。他是这里的营业员,服务态度好。他到哪个店,哪里生意就会好起来,不少人还叫他‘财神爷’呢。”

  小平同志笑起来。马师傅也笑了。当时,普陀区正开展“马氏杯”服务竞赛,马师傅常去那里看看,还收下了一个又一个徒弟。普陀区商委的同志说:“马师傅一来,我们生意就好起来了。看来,马师傅是个财神爷啊!”就这样,马桂宁是“财神爷”的说法,在全市传扬开来。

  吴邦国又说:“马师傅很努力,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好,还研究顾客心理,把多年服务经验写成书,正式出版了。”

  小平同志重新打量一下马桂宁,眼里流露出惊异的神色,对马桂宁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的业绩很是赞赏,握住马师傅的手,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这时吴邦国提议:“小平同志难得有机会来这里参观,跟马师傅一起合个影,好不好?”

  小平同志很高兴地说了声:“好!”说着主动向马桂宁靠了一步。

  马师傅喜出望外!就在自己日夜工作的柜台旁,他脖间挂着量布的软尺,与敬爱的小平同志站在了一起。这时四周掌声响成一片,人们向马师傅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小平同志离开马师傅柜台后,又去别处参观。仅过几分钟,一位干部又来找马师傅,请他到文化用品柜去一下。原来小平同志要买文具。马师傅一到那里就当起“导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为老人家挑了中华牌铅笔和橡皮。小平同志的女儿为父亲付了钱,笑着说:“这是老爷子回去送给孙子孙女的。”她还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是老爷子第二次到商场来买东西。

  马师傅说起这一夜,很是感慨。他说,这一夜店里真热闹啊,许多顾客见邓小平来了,都呼朋唤友,来看老人家。电梯门一打开,有人突然看到邓小平,都惊喜得叫起来。老人家离开时,南京东路六合路口更是人山人海!小平同志向群众频频挥手,十分亲切。他来中百一店的事其实早定了,但他不愿打扰老百姓的生活。说起这些,马师傅充满了钦佩。

  元宵节过后,马师傅名声更响了。但他脑子很清楚。他对我们说:“因为我为小平同志服务过,所以现在有更多顾客愿意来我这里买东西。我知道,他们是怀着对小平同志的尊敬而来的。”

  进入新世纪,我去看过几次马师傅。他站的不再是那个呢绒柜台了,而是名牌的“海螺”衬衫专卖柜台。他对我说,中百一店需要我,我也需要中百一店。他还说,有我在,柜台上生意就会好一点。我愿意做这个贡献。

  马师傅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是“马桂宁学校”的校长。他的学生徒弟,多达五六百人,除商业外,遍布民航、铁路、邮局、银行、教育、卫生等行业。他们中有很多人,掌握了“马派艺术”,成长为像他那样的劳动模范。

  一个人的智慧,有那么多人崇拜;一个人的能量,有那么多人传承。这个人,我相信他不会死,而且会永远年轻地活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活着,而且永远年轻
无名花
容 人
红叶半江船 (重彩画)
格桑花绽放,那是岁月的真言
夕阳红
别了,外滩15号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活着,而且永远年轻 2017-12-18 2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