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上小学不久的时候,小学里唯一的一张乒乓台边常常是排队等了好多同学,大多是中高年级的同学。看到轮上打球的同学兴奋的劲儿,自己手痒痒的真想也上去学学。可是人满为患,我们低年级的小弟弟,机会极少。即使偶有机会上台试试,不是将球打在网内就是打出台面,不时被大一些的同学笑话,只好红着面孔难为情地离开。
一种莫名的好胜心驱使自己也要学打乒乓球,遂约了几个同学想办法。那时不少人家的门是“门臼”式安装的,往上一抬,门的下臼出来,再稍偏一点往下放,上臼脱出,门就卸下来了。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后回到家就这样卸下门板平搁在两只长凳上权当乒乓台,中间横一根竹竿,两头用砖块将竹竿架空。当年有块光板的乒乓板就算是不错的啦,有的同学自己动手或叫家长找块木板锯削,有的同学甚至找块比巴掌稍大的木板捏在手上就打上了。刚开始那阵子,打乒乓球是“弹高球”,双方你一板我一板能将球打到对方台面上就算可以了;慢慢打熟练了就有“抽球”了,硬木板抽球,倒是爽利,只要抽到,“啪”的一下,对方根本还手不及。就这样“架起门板成台,搁根竹竿当网”的土办法打了好多年,乐此不疲。
1969年初下乡插队落户以后,没有条件打乒乓球了,只在梦中梦及和同学们快乐打乒乓的场景。1979年离开农村后基本也没机会碰球。直到年届四十,调到区机关工作,车库楼上的中厅场地置有三张乒乓台,中午休息时段个把小时可利用,我方才约上同事,每周两三次挥拍锻炼,不亦乐乎!
退休了,小区的活动室也有三张乒乓台,每天晚上定时开放。几乎每天晚上,球友们总会来到小区活动室打球,我也是有空就去。球友在一起打球,技艺出众的耐心细致指导点拨,实力稍逊的耳听手练改进提高。挥拍的手势、发球的技巧、击球的角度、旋转的方向,还有球拍的材质、胶皮的特点、都是谈论的话题;打球时你追我赶,打出好球众人喝彩,打出“臭球”懊恼自责;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虽不能与“专业级”的相提并论,然自我感觉球技有所提高。有几位球友还参加过各类业余级群众性的乒乓球比赛,获得了名次。有时,球友们还外出参加外区球友邀请的乒乓球友谊赛,开阔眼界。
球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年过七旬,也有未过三十的小伙。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大家走到了一起。打球中小歇时天南海北、谈古论今无话不谈。球友们又建起微信群,互通信息、网上聊天,传递正能量。还不定期喝喝茶、聚聚餐……难能可贵的是日常生活中球友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谁有事需帮忙招呼一下,大家都会欣然前往。
小小银球伴随我们,将快乐人生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