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那首尘封的小诗,翻出来我的第一本手抄诗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化,纸张泛着黄斑,封面还有一摊水渍,所幸圆珠笔书写的字迹,依然清晰。信手翻寻中,不由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处停了下来,那狂草的字体分明出自您的手。是的,由于我们对诗的共同爱好,不时会互荐佳作,那是在1979年的一天,您兴奋地告诉我,最近在《诗刊》中发现一首好诗,我说改天去图书馆找找,您摇摇头却接过我手中的诗抄,伏案默写起来,边吟边书,笔走龙蛇,令我惊叹不已。少顷,大功告成,“大抵不错”。您自信地笑着说。事后,我果真找原作对照过,连标点符号也不差分毫,足证您是位爱诗之人,爱读诗写诗,说您是位“戏痴+诗痴”也不为过。如今,这两页手迹竟成了您留给我的墨宝,愈显珍贵。
思君念君难见君,倏忽暌违整十春。3650天啊,不知您在世界那端是如何度过?今年夏秋之交,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京沪及全国各地电视台重播了部分国产优秀影片,广大观众在屏幕上又见李连长、李侠的身影。看到您的形象,听到您的声音,大有久别重逢的欢欣,可见一部经典的影片,一位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其教化功能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尤其看到您与我同框的镜头,更是感慨万千,总觉得您从未走远,未曾消逝,也许正通过无形的电波注视着我们……
想要对您说得太多,这里集中讲讲有关朗诵的话题。您一直想在上海筹建朗诵艺术团的夙愿,在2016年阳春三月终成现实,上海朗诵协会挂牌成立了。已然举办过几场颇具规模的朗诵会,一场名为《青春·中国》的大型诗歌音乐会,12月22日演于兰心大戏院。朗诵协会几乎老少倾巢,除了诗文朗诵,还联手今年央视《出彩中国人》栏目中名声大噪、平均年龄72.8岁的清华大学校友合唱团同台献艺,能与这些科技精英同声讴歌,必有别样的精彩。再者,12月28日是您离开我们十周年的日子,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孙道临诗文诵读会》上,我们会与您交流、对话,为您祈福、祝祷。
前几天,在上海大剧院观摩国家话剧院演出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真是久违的、高水准的震撼之作。当佟瑞欣扮演的丹麦王子吟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脍炙人口的独白时,我不由闭上了眼,霎时他和您的声音叠合在一起,尽管一个沧桑一个华丽,但同样抑郁深沉……我知道,此刻又想起了您……似梦似幻,亦师亦友的您……
我是个怀旧的人,至今仍同时使用纸质和手机里的通讯录。对于先行离去的师友,不忍将他们的名字删除,在我心目中,每个名字都有他的故事和曾给予我的帮助,是不可以清零的,我要留住念想,让他们的音容驻进心里;那一串串手机号码兴许在某一天会变成重新连线的心灵密码,谁又能说得清呢?通讯录里第一页第一个名字就是您:孙道临——武康大楼,说到这儿,还要告诉您,由您和张瑞芳、白杨等前辈用心经营的上影演员剧团,很快就要迁回武康路原址了,离您原先居住的武康大楼近在咫尺;现如今,您的寓所已人去楼空。
今年9月,您的故乡嘉善派员专访孙渝烽和我,谈您的艺事轶闻,要制作成多集纪录片缅怀您,家乡的父老乡亲以您为荣,想念您;其实圈内外的朋友们何尝不是经常在挂念您。就连2003年您去美国讲学时结下深厚友谊的韦伯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格瑞格·路易斯教授,趁今年四月来沪讲学时,还特携鲜花去宋园您的墓地凭吊。我们共同的朋友是裕兴先生在您离开后写过一首《美的感动》,并虔诚地谱曲,前奏中以电波音效作引领,歌曲副歌后又以您(李侠)的真声独白“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作结,歌曲是我录的,唱给您和关爱您的朋友,您听到了吗?
为了纪念您逝世十周年,是先生和我近日写了一首词,表达对您共同的缅怀:
告别以亮十春秋,与梦几多,歌声依旧。
君已远去无奈何,挚朋老友,多少回眸。
蓦然回首武康楼,梧桐叶落,十年消瘦。
思念尽是离别愁,岁月匆匆,情义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