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为我国石刻文字之祖,为世所重。其体象卓然、殊古异今。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古朴雄浑之气盈然。石鼓为一组十个,上狭下宽,鼓形,花岗岩刻石,每石各刻四言诗一篇,原文应有七百余字,今仅存二百七十二字。石鼓今陈列于故宫博物院的宁寿宫。近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对石鼓的前世今生有详尽的报道,影响深广。
《石鼓文》在唐时已有拓本,惜未有传,而后则以宁波范氏天一阁藏北宋拓本为最。此拓本咸丰十年(1806)毁于兵燹。幸海盐张燕昌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天一阁摹此佳拓,距今已230年矣。
笔者除藏有晚清《石鼓文》拓本之外,尚有褚德彛题记的早期《石鼓文》拓本残页,其后有清代金石大家张燕昌、钱大昕、李葆恂的题跋,拓本墨色沉厚,题跋考识精严。虽抱残守缺,亦颇可玩味。
此页原应为册页装,今仅存一开,右半开拓本纵26.5厘米,横15厘米。魏稼孙于拓本中部残损处小楷题“弟九鼓残字”五字。拓本上部褚德彛题曰:“光绪壬寅秋得于吴门,审其印知为魏稼孙先生旧藏,亟付装池,同时得张文鱼手书一纸,有竹汀按语,因附装池册尾,余杭褚德仪题记。”钤用印四方。
左边跋文略大,张燕昌满题一百五十余字。主题为《石鼓文》“吾”字的考证。其先引苏东坡《石鼓歌》中“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句,指明《诗·小雅·车攻》中之我字,因与吾声相近,故古书中多通用。又从《石鼓文》各鼓中,旁征博引,指认《石鼓文》中“”字,必系籀文“吾”字。钱大昕亦旁题赞曰:“此说至精确不易,可谓实获我心矣!”
张燕昌(1738—1818),字芑堂,号文鱼,浙江海盐人。擅篆、隶、飞白、行、楷书,精篆刻,勒石,兼擅山水、花鸟,皆翛然越俗,别有意趣。为丁敬高弟,著有《金石契》、《石鼓文释存》、《芑堂印谱》等。
跋文左侧李葆恂题曰:“芑堂深于《说文》,飞白书为赵宋以后第一手,此条辨认“”字为“吾”字,非通达篆籀流变之源者不辨,宜竹汀先生激赏也。郑楼先生宝护残楮如头目,可谓知所如尚矣!葆恂题记。”李葆恂(1859—1915),鹤年子,五岁即能做擘窠书,九岁能属文,精鉴赏,为端方所重,题跋其所藏之古文物三百余篇。
此时间跨度逾二百年的零缣断楮二页,常人不取,而褚德彛独识之、存之,装池题跋,使将泯之先贤手迹,由此复永其传,当何快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