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旧称霞飞路,百年前已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淮海中路716号,现位于13号线淮海中路站1号口西侧,如今已是一片围起改造的工地。尽管原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翻开中国共产党建党史的厚重画卷,这个门牌号码从未被抹去;这里住过的一名俄国“神秘房客”,也从未被历史遗忘——他,就是“红色使者”维经斯基,更令人熟悉的中文名叫吴廷康。
俄国记者入住霞飞路
1920年四五月间,几个俄国人悄然搬进了霞飞路716号,带头的就是维经斯基。彼时的他才27岁,公开身份是俄文《上海生活报》记者,一直有“采访”任务,由于不会说中文,随身带着一个旅俄华人担任翻译,叫杨明斋。
《上海生活报》不是一张普通报纸,维经斯基也不是一个普通记者。十月革命胜利后,欧洲革命进入高潮。1919年7月,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1920年3月,《上海生活报》率先刊登了宣言原文。维经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的派遣,来中国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状况,以及围绕建立共产党组织开展工作。同年5月,他在沪建立了俄华通讯社,不久成立了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
来上海之前,维经斯基已经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又经后者介绍,前往上海找陈独秀。刚到上海,维经斯基和杨明斋入住永安百货楼上的大东旅社,与陈独秀接上关系后,才搬离旅社,迁往霞飞路716号。这一地址几乎无人注意,但1933年3月陈东晓出版了《陈独秀评论》一书,偶然透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住处。
中共一大代表及其他一些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把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的身份看作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使者。为何意属上海?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有着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又聚集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具备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和优势,自然是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的最佳地点。
为中共创建而忙碌
维经斯基只在这里居住了大半年,其间还短暂去过北京和广州,次年1月就离开了。在沪安顿后,他来回奔波于法租界的新渔阳里6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即《新青年》编辑部),还有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163弄17号)《星期评论》社。从霞飞路716号走到新老渔阳里,都只要步行十来分钟,非常方便。
在那里,他热情向大家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陈独秀等人则介绍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据记载,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广东东莞人袁振英曾回忆道:“维经斯基到中国后,宣传共产主义,宣传组织共产党”,还“常到这里(即《新青年》杂志社也就是陈独秀寓所)同陈独秀密商组织共产党问题”。
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也与维经斯基接触较多:“由于李大钊同志的介绍,威琴斯基(即维经斯基)到了上海,访问了《新青年》《星期评论》《共学社》等杂志、社团的许多负责人,如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及其他各方面在当时还算进步的人们,也举行过几次座谈,其经过也和在北京的一样,最初参加座谈的人很多,以后就只有在当时还相信马列主义的人和威琴斯基交谈了。”事实上,革命本来就是大浪淘沙,那些坚持留下的年轻人,在苏俄“红色使者”的影响下,纷纷成为“走俄国人的路”首批拥趸。
使者完成重要使命
维经斯基在上海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帮助陈独秀等人筹建中国共产党。他同时带来了大量与共产主义、俄国革命相关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了让不懂俄文的人也能看懂,他们的书还有英文、德文版。维经斯基通过苏俄或共产国际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即以革命论为中心内容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沪期间,维经斯基以上海“革命局”为建党活动中心,“革命局”的组织处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它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外围团体;他恢复及开办《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上海伙友》等书刊,成立上海机器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外国语学社等。要完全描述清楚维经斯基在上海的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维经斯基在上海党的早期组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则是肯定的。
维经斯基的特殊身份和革命生涯,让他有过许多化名。所以,在史料或教科书里,会出现他的许多其他名字:维金斯基、吴廷斯基、魏丁斯基、乌金斯克、沃伊琴斯基、费丁斯克、胡定斯基、胡定康、吴廷康、魏琴等。中国人一般称他维经斯基,并确认其中国名字叫“吴廷康”。
维经斯基后来一共五次来华,自1920年4月第一次来中国,到1927年6月最后离开中国,在这七年中,累计在中国的时间达四年之久。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中共一大,但正是他“使命必达”,从中国北方来到南方,播撒了共产主义火种,促使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中国革命开启全新征程。
专家点评
从十月革命故乡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4月,27岁的维经斯基奉派首次来华,从陆路经北京而至上海,下榻霞飞路716号一带,并在上海居住、活动大半年之久。他待人谦虚、坦诚、热情,尊敬和团结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并与他们建立革命友谊。工作中只是指导而不作指示,推动而不包办,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方式合理,因而深受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欣赏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维经斯基虽然没能亲自出席中共一大,但他从十月革命的故乡直接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并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帮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建了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共产主义小组,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基础,因而其在沪居住和工作的遗迹是极为珍贵的。
徐光寿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