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理科的“文科男”
有意思的是,这个戴上作文竞赛桂冠的男生,在班上的职务却是——物理课代表。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全部都参加了学校的竞赛班,还凭借生物小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的称号。“六、七年级时,学生大多还以记叙为主时,他已经可以在文章中加上不少自己的议论。”在语文老师褚佳逸眼中,黎子承“特别敢发表见解,思辨力很强,但又有分寸”;而黎子承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具有理科思维的文科男”。
黎子承告诉记者,爸爸从事科研,妈妈是公务员,或许,自己不知不觉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从小,他书就看得挺杂。家里订阅的报刊他也爱翻着看,尤其钟爱阅读时评。他喜欢走进历史,最爱的作家是路遥和雨果,在书中跨越时空,和人物对话。大量的阅读积累,使他在作文时游刃有余。
公交车上的“脑洞时间”
在很多学生眼中,自己每天的生活是重复的。然而,对黎子承而言,“写作素材”从来不是难事。
一部93路公交车,串起了黎子承从学校到家的路。黎子承告诉记者,每天坐在公交车上的半小时,是他最享受的“脑洞时间”。他喜欢观察车厢里每个人的神态、举止,然后天马行空地猜测,他们身上今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有多少人向司机问过好,戴着耳机的人都在听些什么……
黎子承说,有一阵,他也喜欢刷微信,刷微博,但是,很快他发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中,夹杂着许多不负责任的评论,时常一个事件出来,很多人未加思索就“喷”。为了避免自己在网络世界上瘾,他想了“绝招”——拿过手机,闭上眼,“盲打”了一个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密码。
从此,手机被“强制”锁定了。定时用爸爸的手机看一看班级群的消息,也并没有什么不便。黎子承说,真实生活中的感受更有价值。他从“夕阳映到课桌上的橙色”,感受老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师生情;他从夏日的水汽中呼吸着上海独有的“味道”;作业间歇,窗外的工地引发他思考,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不迷失自己。没有电子设备的牵绊,弹吉他、骑公路自行车、英语戏剧、中文辩论等“不插电”的爱好,既让他感受到挑战的快乐,也为他在校园中赢得了不少人气。
来自老师的“爱心书签”
说起对写作的坚持,黎子承说,褚佳逸老师功不可没。预备班进校后,他开始写随笔。拿到褚老师批复的随笔本时,黎子承又惊又喜。用他的话说,那时的文笔“烂得要死”,但是就是这样稚嫩的文章,老师几乎每一页都做了批注,还在随笔本中夹了一张精致的小书签,背面写上了长长的鼓励。从此之后,师生间通过一篇篇随笔和一张张书签的沟通开始了。无论是只言片语的感悟,还是长达10页的创作,黎子承都会写在随笔本上,和褚老师交流。
黎子承说,褚老师写在书签上的箴言和短诗,不仅指引着自己在文字上愈加凝练,更一次次帮助他调解心境、化解负能量。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