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醇厚味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后人保留以前的滋味,则被优秀“老字号”餐饮企业视为使命。今年,新雅粤菜馆以“团圆”为主题词,为市民奉上琳琅满目的年菜和年礼。其中,暖锅、家宴、八宝饭、腊味饭、松糕等沿用古法手工制成的单品,如同一颗颗古朴珍珠,闪耀着浓浓年味。
盆菜是古法
暖锅是手作
说到古法,不得不提“暖锅”。随着“暖锅”名气在沪上渐响,消费者对这种源自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盆菜”,也逐渐熟悉起来。作为我国菜系里极为方便的一种年夜饭,盆菜用木盆盛载,把食物一层层叠放到里面,最易吸收汤汁的食材放在最下面,融汇出一种特有的滋味。大年三十夜里,全家人围坐桌边,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口感香浓,大有“渐入佳境”的感觉,更添“喜庆团聚”的意味。
新雅的“全家福一品暖锅”,正是取其形式的精华,凝聚大师的功力,加入秘制汤包,更融入上海的风味。一口暖锅中,放了海参、大连鲍、深海大明虾、自制鱼丸、手工蛋饺等鲜美食材还不够,还加了上海爆鱼、三林塘肉皮、家乡咸肉、咸香草鸡等上海人爱吃的食物“吊鲜”,冬笋、冬瓜、玉米、娃娃菜等则作为蔬菜铺底。
更令人垂涎的是,除了食材高档,暖锅的秘制汤包也十分讲究。新雅大师为了汤包,反复调味多达几十次——没香味,不行;放点糖,太甜,不行……多次“试错”,终于研发出了“百搭”汤包,用小火焖烧火腿、老母鸡等原料达5个小时以上,再加入十种以上的调料,调制出鲜、辣、香的馥郁口感。最终成为了点睛之笔。
作为外卖,新雅暖锅摒弃了传统的木盆,研发出特制不锈钢盆,轻巧耐摔隔热不说,吃完还能作为菜盆反复利用。拆一口暖锅,大火烧开,小火再焖10分钟,就可以开吃了。掀开锅盖,一股鲜香扑面而来,浓郁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泡泡,色面油光铮亮,别提有多满足了。喜欢重口味的,料包放足,爱清淡的,只放一半,喜欢吃花样的,还能放点鱼丸肉丸,蘸上调料当做吃火锅。一口锅就是一桌菜,有荤有素,不仅味道好,也很健康养生。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暖锅吃的就是“团圆”两字。无论是十几人的大家庭,还是如今最多的七口之家,甚或和和美美的三口小家,都能在新雅暖锅系列中找到适合的套系。试想,大年夜或正月里,和最爱的亲人围坐桌边,边吃暖锅,边看电视,不用出门感受寒风凛冽,也不用在厨房忙进忙出,人生最简单却最难得的幸福也许莫过于此。
要闻古早味
来份腊味饭
秋风起,食腊味。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牌广帮粤菜酒店,今年新雅的年菜系列中,也注入了不少粤菜元素。香气扑鼻、充满古早味的腊味饭,就是令人惊喜的单品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腊味相传是古代人民为了应对冬季湿寒天气发明的存食方法。在粤菜中,腊味饭作为传统名点,是爱吃会吃的中国人对于口味的追求而制成的经典美食。今年,通过新雅大师们潜心的研究,为爱吃腊味饭的人量身定做的腊味煲仔饭礼盒全新出炉。
新雅大厨说,腊味煲仔饭要好吃,米是相当有讲究的。新雅腊味饭精选泰国香米,以9:1的比例和糯米融合,才能饱满吸收脂香,呈现煲仔饭独特的香气,更能烹出煲仔饭的灵魂-锅巴。因为半成品和堂吃有所不同,拎回家煮出的饭,既不能烂也不能硬,“糊哒哒”或“梆梆硬”都无法满足上海人挑剔的味蕾。因此,究竟是混大米还是混糯米、香米和糯米按什么比例混合,新雅食品基地的老师傅们经过很多次试验才研发成功,改良款的腊味饭更符合食客口感。此外,新雅严选质量上乘的腊味酒香浓郁,大师研发的酱汁则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对于每个小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端出一碗完美的腊味煲仔饭。
很多人都注意到,新雅推出的腊味饭,包括腊味三拼饭(腊鸭腿、腊肠、腊肉、香米、特制煲仔酱汁)和腊味双拼饭(腊鸭腿、腊肠、香米、特制煲仔酱汁)。其中,三拼饭不仅多了一款腊味,还贴心配备了一个煲仔饭专用砂锅,堪称腊味饭的豪华版。只要按照说明书按部就班煮饭、切腊味、倒酱汁,你也可以在家亲手做一碗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
松糕八宝饭
老上海传统
翻看今年新雅年礼手册,还能发现不少充满大师匠心的古法手作系列。比如八宝饭、上海松糕,都是上海人过年餐桌上少不了的传统美食。很多都喜欢新雅总店的松糕,现做现蒸、松软可口,真正诠释了“松糕”名字的精髓。而黑米八宝饭也是店中一绝,糯米口感软硬适中,豆沙细腻幼滑,内里馅料丰富,撒上几朵红绿丝,不仅卖相精致可爱,口感也丰富了不少。而这样的传统名点,如今也能带回家,虽然是真空包装,但在新雅大厨们的尽力还原下,口感与堂吃别无二致。
从大师私房粽,到大师手作月饼,再到大师暖锅、古法腊味饭、传统名点八宝饭和松糕,新雅多年来始终坚持“保留一份老早的味道”。“作为一家老字号,要给后人留下什么?什么是不能断掉的?这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年味渐淡的现在,或许,只有始终保持对古法的敬畏、对手作的尊重,才能用食物的香气唤醒对年味的记忆。”新雅人士如是说。
论是手工制作、传承古老的“孤品”,还是大规模的流水线精准生产,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里面蕴含着的工匠之道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何,新雅始终坚持在流水线操作的今天,悄悄保留着一份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