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50岁老头暴打8岁孩童”谣言,在上海警方的连夜侦破下火速查处,造谣人被拘,骇人谣言也随之真相大白。从传谣到破案,整个过程不过短短一夜,但在真相大白之前,我早早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同圈子的朋友或转发或评论这一编造得“有板有眼”的谣言,多数人是将信将疑,传播速度却是绝对的“火速”。
这几年,网络媒体迅速发展让人尝到甜头,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困扰却愈演愈烈——造谣的门槛似乎越降越低。据统计,光2017年全年,上海发现并依法查处网络谣言案事件390起。如果说“老头暴打孩童”的谣言还只是编造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事件”,查清事实就能讲得一清二楚,删帖的删帖,处罚的处罚,看热闹的一散而去,那么,一旦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时候,谣言似乎没那么好打压,经常会遭遇到“越辟谣越传谣”的情况,有些多次改头换面,“冷饭”炒热二次传播,有些则带来极大的损失,就比如,前几年的“抢盐风波”引起社会恐慌,香蕉“催熟剂”使得海南蕉农几乎血本无归。
新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但“信息时代”却不该被盲目讴歌,多些冷思考从来不是坏事。我觉得,一方面,公众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谣言的“帮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情绪,多一些较真,少一些着急转发,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提升“自净能力”迫在眉睫,需要更严格地控制消息出口,不要为了流量而让谣言满“网”飞,而主流媒体也要严守自己的严谨本色,强化辟谣的权威力度。从某种程度来说,许多谣言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等、公信力丧失等的产物,要让谣言无处可逃,权威部门要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困惑,发布的消息也要真实、准确。此外,法律的保驾护航也至关重要,可喜的是,这几年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网络环境的整治,强化网络信息管理,比如,规定互联网注册用户要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刑法》增加“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网站论坛的跟帖和评论需要审核等。针对网络谣言,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抬高造谣的门槛,才能打破“网上的东西不敢相信”的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