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抄书情怀四十载
周铁钧
■手抄《红楼梦》
  ◆周铁钧

  犹记那年传复抄

  清理书架,翻出一摞陈旧资料,内有牛皮纸封面的薄纸本。翻开一看,歪歪斜斜的墨水字迹已浅淡:梅花档案。抄于1974年5月6日-19日。再看内文密密麻麻的钢笔字,即刻忆起40多年前誊写手抄本的日子。

  1974年我读中学,有一次,向同学借得一册手抄本《一双绣花鞋》,刚看几页,就被故事中阴森的老宅、幽谧的石阶、神秘的绣花鞋深深吸引。那晚一夜没睡,连看三遍,因借时有约:第二天上学必须归还。

  后来几天,满脑子都是书里摄人心魄的情节:侦查员沈兰打入特务头子林南轩家;获取破坏山城的机密计划;搜寻放置炸毁的图纸;计擒潜伏特务林晶……想到故事的紧要关头,恨不能马上把书拿来再看一回。没几天,又从同学手里借到手抄本《阴阳铜尺》,故事更加离奇、精彩。正好同学要去乡下串亲戚,二十几天才回来。不能再留遗憾了,而且时间如此宽松,我何不也抄一回!于是买来白纸裁订成本,准备抄写。

  但去哪里抄成了问题,父母不允许在家抄。找来找去,发现图书馆阅览室是抄写的好地方。我把手抄本拆开,带到阅览室十多页,坐在角落的桌前,把拆页压在一张《人民日报》下面,白纸本第一页抄几行“报纸”,翻过一页写“手抄本”,发现有人注意,立即全移至“报纸”。这样抄了两周,一本86页的手抄本完工。抄完细看,填改丢、错字,读完后感觉仿佛不是抄来的,是自己刚刚写完的惊险故事,颇有成就感。

  自己有了手抄本,便与同学“换抄”,不到半年,我抄完了《叶飞三下南京》《绿色尸体》《13号凶宅》等十几本。清晰记得,有一次把自己抄的《地下堡垒覆灭》借出换抄,还回来却是另一种抄本,不知道是同学拿错了,还是我的抄本又周转出去了?看着陌生的字迹,许多细节也与自己的抄本不同,本来熟悉的故事,又读出一种另类感受。

  时光进入80年代,中国文化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各种当年的“手抄本”陆续正式出版,我相继在书店买到曾抄过的《远东之花》《一缕金黄色的头发》《一百个美女雕像》等书,读过发觉,情节、内容远比手抄本连贯、丰满,才知在传抄中,有人丢节删章,弄得残缺不全。

  多年缺憾一日偿

  有一次,我借得一本前后撕去多页的书,书脊也无字迹。虽无名无头尾,内容却万分引人:一个叫巴克莱的美国人带领中国考古队,在一个神秘山洞找到一支青铜剑,在深山老林又发现古代部落虎族遗留下的珍贵文物。可后来,文物突然失踪,一名考古队员下落不明,大家分成几个小队出去寻找……故事到这里,书页撕没了。虽如此,我还是把残本抄了下来。但书叫什么名字?精彩的开篇、神秘的结尾究竟如何?简直成了我的心结,曾问及许多爱看书的人,都没有答案。我甚至曾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写过信,简要讲述了书的内容,请求告知书名、作者等。不久,出版社回信说:光凭书的故事情节很难查询,要说清是哪家出版社出的,才能找到答案。

  直到2008年,我结识了一位退休教师老田,一次闲谈,我提起那本书,老田听完说:“这本书我年轻时看过,但记不起书名,哪天去学校图书室找找。”

  没几天,老田兴冲冲地举来一本书:“你说的书找到了!”我接过一看:《古峡迷雾》。激动中翻开书页,把没看过的页码一目十行地粗读一遍。再细看,作者童恩正,上海少儿出版社1960年出版。

  我用3天把缺少的5千多字全部抄完,订成一部新的手抄本,才长长舒了口气:40多年,这本书终于抄完整了!

  抄出充实新生活

  如今退休了,何不捡起抄书的老爱好?想到此,即刻找出纸笔,照一本《名人名言》抄起来,不到1小时就抄完3张。拿起来仔细端详:久不动笔,字迹有些趔趄,但整页看还是规范工整,让人心舒意爽、乐趣油生。

  从那天起,我每日要抄上几页。有一天,老友来访,他看了抄页,说:应该按古籍版式抄,然后装订成书,既规范又有收藏价值。在他的启发下,我买来宣纸,到印刷厂切成大16开,打上红框黑格,这回抄完再看,果然素气雅致、古色古香。拿给孩子们看,他们高兴地叫道:“老爸太伟大了,这可不是手抄本,是艺术品、一笔财富啊!”我知道这是鼓励,但想,百年之后,抄本如能保存,虽谈不上艺术、经济价值,却是不可替代的留念。于是,我开始系统地抄起来。

  《唐诗宋词》抄完,装订成上下卷,请一位爱好书法的老友题写“书名”,他翻阅一阵,说:“抄得非常工整,就是字缺少章法。”听了这话,我顿有所悟,第二天买来硬笔书法字帖参照临摹。不久,我的硬笔楷书、隶书也写得有模有样,一年多后,还在全市硬笔书法比赛得了二等奖。

  如今,抄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近两年时间抄完了《红楼梦》《唐诗宋词》,不但全部成“书”,还把年轻时的手抄本也都重新装订,面貌焕然。闲来翻翻“抄”的书,品味苦中有甜,累中有乐的时光,不但舒心惬意,也深悟出,抄书,寄托着的是精神追求,是那份充实的岁月情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4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大虹桥专刊
   第A26版:大虹桥
   第A27版:大虹桥
   第A28版:大虹桥
我的中医世家
抄书情怀四十载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A22抄书情怀四十载 2018-01-28 2 2018年01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