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上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少沪郊农村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下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应当拓展领域、提升能级,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生产力。建议统筹做好美丽乡村整体规划、村庄布局和绿色产业规划,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民宿、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乡村民宿的建设中,应当融入当地的民风、民情和历史文化,可邀请建筑、艺术、民俗方面的专家来参与创意、设计,邀请高端酒店运营团队参与管理、经营。政府要健全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此外,在休闲农业涉及建设用地和吸纳农民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卖稻谷”转向“卖大米”
这两年,本市加大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农民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促进粮食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培育优质稻米区域品牌,鼓励农民“卖大米”,关键要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称”,让农民“卖得出”,让市民“买得到”。这当中,要搭建好营销平台,既方便销售又兼顾物流成本,为区域品牌大米进入市场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同时,优质稻谷的常年储存,优质大米的加工工艺、包装和运输流程设计,也要加把劲,为农民“卖大米”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制定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与司法公正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加快本市司法鉴定地方立法,解决司法鉴定工作准入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议制定《上海市司法鉴定管理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明确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范围。明确市、区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司法鉴定管理职权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管理力量下沉,方便行政相对人就近办事。完善司法鉴定监督管理措施,建立能力建设、教育培训、诚信评估和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对司法鉴定质量和诚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考虑设立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
青年创业者普遍反映,针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早期的创新型企业,上海尚缺乏发现机制和聚焦培养体系。
建议设立“千帆行动-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在市层面选择200家、区层面选择800家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具有独特商业模式的创新型企业,针对这些青年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聚焦需求、精准服务,培育一批新沪商精神的传承者、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和卓越企业的掌舵者。
优化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近年来,上海发展迅速,但由此衍生的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务工人员子女在沪的教育难题,一直是他们的心头之忧。
从现有的政策看,非沪籍人员子女要在上海就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有长期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或者该非户籍人员在上海有产权房。可这些基层的外来务工人员长期从事基础性劳动,普遍学历不高,要他们达到120分积分难度大,上海的房价也让其很难在上海拥有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为使这些基层外来务工人员更好更安心地投入城市的建设,建议搭建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优化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弱化120分积分和有产权房的规定,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在沪上学,在父母身边完成义务教育。
关注青少年性教育课题
上海的性教育做了一些工作,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从4到5岁开始,给儿童提供性教育。
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全社会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性教育观;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性知识与修养,做好性启蒙老师;青少年、家长、教师及社区人员等要配合学校,及时、正确、全面地开展和谐的参与式的性教育;要支持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性教育过程中要保证质量,家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强调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
本报记者 邵宁 姚丽萍 宋宁华 江跃中 方翔 潘高峰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