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逢周末或晚上,家长们带着孩子东奔西走,补课不停。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宋庆龄学校副校长陈双双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上海学校的基础教育水平已经普遍很高了,没必要不放心而要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全都塞满,这样孩子没有了童趣童真,没时间玩也不会玩。而且周末疯狂补课的结果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重要的是孩子没有时间思考,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及过程。长此以往,还将导致孩子厌学弃学,这将得不偿失。”
在陈双双委员看来,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孩子,就是要给予孩子丰足的精神财富。培养孩子爱党爱国爱社会、爱科学爱人文、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从小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信念;要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综合性少儿期刊《儿童时代》、新中国第一份儿童文学期刊《少年文艺》,还有《小朋友》《故事大王》等等,都诞生在上海。然而在今天,上海本土出版的一大批优秀少儿期刊,却无法“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进入家长和孩子们的选择范围。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中福会出版社社长余岚建议,应该将上海本土优秀少儿期刊优先纳入教委发放至学校的“订阅推荐目录”,为优秀的少儿期刊走进校园,服务少儿提供优先准入机制,以期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优质内容,引领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
本报记者 方翔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