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康健园/健康养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温烫伤 伤情更重
王云飞
  随着冰点天气的来袭,热水袋、暖宝宝、USB接口取暖设备等再度受到追捧。人们认为,取暖设备轻巧,携带方便。其实,使用不当容易出现烫伤,而且烫伤后不容易恢复如常。

  人体接触70℃的热源持续一分钟,皮肤可能就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44℃的热源持续6小时,也会造成烫伤,这种烫伤就叫做“低温烫伤”。低温烫伤的温度一般在44℃-51℃,皮肤损伤程度与温度、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低温烫伤的热源温度较低,疼痛较轻,而且多发生在人们熟睡过程中,不易被察觉。这样低温热源持续作用,机体组织长时间受热源的烘烤,引起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一旦处理不当,会发生严重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后病变局限,常有水疱,水疱特点是颜色较深,疱液多为血性,创面基底苍白,感觉迟钝或消失。部分水疱溃破后局部结黑痂,经久不退。严重者可以深达骨骼,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常见于下肢,尤其以小腿及足部多发,常常久治不愈或者因治疗不当迁延成慢性溃疡。

  那么,冬季该如何防治低温烫伤呢?

  (1) 特殊人群,时刻注意防范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均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皮肤张力、感觉功能、对外保护作用、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差。因此老年人对低温刺激反应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也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2) 未病先防,注意局部防护

  为了避免发生低温烫伤,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比如使用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宜过高,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或放于两层薄毯中间,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皮肤。在使用各种取暖设备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在使用金属和电子取暖器时,有封套的要使用封套,并且不要紧贴皮肤,这样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低温烫伤了。

  (3) 已病防变,不要盲目处理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先用凉水冲一下烫伤处,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不要自行弄破局部烫伤水疱。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用酱油或是牙膏涂抹烫伤处,容易引起烫伤处感染。低温烫伤伤及肌肤深部组织,治疗的时间较长。

  中医也有很多独特的疗法及药物。比如煨脓湿润法、提脓祛腐法、贴敷疗法等,同时配合多种特色中医药制剂,如金黄膏、红油膏、生肌散、清凉油等,可以有效治疗低温烫伤,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创面愈合。

  王云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本版图片 TP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郊野大地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康复疗法提高骨松患者生活品质
“旅行青蛙”触动都市人内心最柔软处
低温烫伤 伤情更重
冬季泡脚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民晚报康健园/健康养生A23低温烫伤 伤情更重 2018-01-29 2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