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1日,昆明掀起了一场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殴打师生,并投掷手榴弹,导致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等4人遇难。
那天,吴大箴到学校上学,发觉同学们都不在教室,有些诧异。很快,她看到在操场演讲的罗广斌(《红岩》作者、当时也是附中学生),知道了四烈士牺牲的事情。
第二天公祭四烈士,昆明的天气特别阴沉。在公祭现场教授、学生发表演说,不仅学生罢课,商人也罢市响应。当天出殡队伍沿途经过多个路祭点,联大附中是其中一站,吴大箴在学校里参加了路祭。联大学生写了一篇祭文,交给吴大箴朗读,读完之后将祭文烧了,火苗扑闪扑闪,现场的气氛比昆明的天色更凝重。等大家都缓过神来,稍作停留的队伍又继续行进……
让吴大箴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天同班同学、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雕跑到自己家里来,告诉她联大学生写了一个“活报剧”,讲的是一对祖父和孙女被日军欺凌的故事,控诉日本侵略者,邀请她参演。
在剧中,娇小的吴大箴演的是小孙女。演出道具很简单,她戴一条辫子,穿一件农村女孩的布袄就上台了。故事结尾是祖父被打死了,孙女扑倒在他身上痛哭,落幕。她记得,由于故事还原得很真实,演出时会有一些联大学生手持木棍等简陋的“武器”,在台下保护演员。演出也并不会停留在表演的层面,结束后马上会有学生上台发表相关演说。
在昆明,条件的艰苦不言而喻。吴大箴印象颇深的是,困难时期还曾经历过露天课堂,黑板就挂在树上,大家在大树下上课。
吴大箴的老家在上海嘉定的外冈镇,她的父亲吴鼎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当时的北平京报馆和邵飘萍一起工作,担任过经理、总编辑等职。吴大箴出生在北平,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不幸的是,父亲在她年幼时就去世了。吴大箴的外公杨若,字少普,也是从留日归来的“辛亥老人”、早期的同盟会成员,当时在北平的铁路部门工作。抗战爆发后,姐弟三人和母亲便随外公去了云南。
抗战胜利后,吴大箴回到了嘉定,先是在黄渡中学教书,上海解放后,她又到嘉定一中做老师。退休后的她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去老年大学上了很多课程,在接受新事物中找到乐趣。
去拜访吴大箴的时候,她坚持要带我去吃南翔小笼,逛一逛嘉定古迹,最后我们决定去嘉定孔庙参观。刚进大门,就有位五十岁上下的工作人员一眼认出了她:“您是吴老师吧?我是您以前的学生呀。过去是您教我们,今天我来给您做讲解员,带您参观吧。”
老师笑着向昔日的弟子致歉:“实在不好意思,时间隔得太久,刚才没有想起你的名字”可是,这位“桃李满天下”的联大人几十年来所做的,不正是将多到自己都记不清名字的学生们,输送到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开枝散叶吗?
十日谈
西南联大的上海人
不要做官要做事,要做官的不要到西南联大政治系来。请看明日本栏。
责编:徐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