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来,上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优化营商环境达成共识,并形成了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路径图。今年国务院开年第一会的议题,同样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昨天,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网友互动交流。有人说优势,有人讲不足,有人提建议,用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推动上海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不一定满分
但能得高分
党的十九大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大调研作为开局抓手,明确提出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汤亮认为,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营商环境特色,上海的特色就体现在“三化”上。
首先是法治化,体现了规度。“如果条条大路都畅通,谁愿意去‘闯红灯’呢?”汤亮认为,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是要告诉商家,这儿路路畅通,没有必要“闯红灯”,守法是最大的安全系数。其次是国际化,体现了高度。“上海要海纳百川,国际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出竞争的活力。”第三是便利化,体现了速度。
汤亮说,昨天有记者问他给上海的营商环境打几分。“这个事情还真是难答,因为没有给出评分的标准,就没法评分,但是我相信,无论标准如何,上海的营商环境不一定能够评满分,但一定能够得高分。”
列八个不足
提十条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认为,上海的营商环境仍存在规范有余、活力不足、保守过度的短板。樊芸逐一列举了在调研中发现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机会不够均等,非公企业获得重大项目的信息不够充分;对于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已经明确的法律法规,有些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故意淡化和弱化;行政性的垄断还没有彻底打破;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供给仍然不足等等。
那么如何补短板?樊芸一口气提出十条建议。她认为,要针对现代企业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来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着力整治突出问题,明确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各项任务,一步步分解落实。比如优化考核机制,要破除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保守怕事的根源,让市场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对政府部门的常态化评价中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研究改进对营商环境的评估工作,对于如何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等。
提升便利度
办好中博会
“今年下半年将要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改善营商环境的一次检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华交会展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伟民认为,营商环境是一个大概念,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特点的营商环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参展企业主要来自境外,展览品的运输周期会有长短,展品入境时间也会有先后。章伟民说,要打造良好的展会营商环境,提升展品与人员出入境的便利度是重要基础。传统的会展管理模式与管理时效,不仅工作周期长,效率也不高。为此他建议,从展会备案、展品通关、展会驻场监管、展品及人员出入境便利等方面提升便利度,办好中博会,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特派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