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是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更高要求。”胡卫解释说,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最高标准应当体现以下特征:服务贸易与投资成为重要内容;从国境上的开放,深入到国境之后的协调、规范与进一步便利化;政府效率的提升不仅体现为信息化、共享化,而且体现为更多地依靠信用监督与自治自律;形式日益规则化以便于执行;透明度仍然是所有领域政策的共通要求。
胡卫指出,建设便利、透明、高效、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未来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国际营商环境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提升的路径有哪些?
对此,胡卫经过深入调研写成相关提案,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 要改变“管”的思路,不论是事前管还是事中事后管,在大多数领域政府应当进一步转变为便利、观测、维护的角色。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放在许可证的大幅减少与整合和需审批事项的流程便利化,需要上下条块联动改革。
■ 将市场化改革推向更大范围,上海有必要进行一些攻坚试验,包括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继续推进、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等。
■ 通过将国内的整体实践与国际高标准的对标,将过去各部门、各领域各自为政、颇为零碎的制度进行创新实践,以便利化、亲商性为统一标准,在集成体系下得到检验和评价,提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 全面提升规范意识,加强在透明度方面的制度投入。透明度是中国营商环境被诟病较多的一个方面,在自贸区强化透明度的主要措施,应当包括:法律、规定、程序及一般适用性行政规范的公布,提前告知利害关系人并提供评论机会、给予合理过渡期限等;行政程序应当遵守程序正当性原则,允许对行政决定审查和申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