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红楼梦》中,宝黛的初次相见,给宝玉印象最深的,就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睛。作为五官中的“配角”,眉毛总在无声之间表达出人的内心世界。
心情变化的指示器
眉毛一挑,嘴角一翘——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小表情就会暴露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面部表情时,往往会忽略掉与眉毛有关的细微表情动作。
世界微表情研究第一人、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通过研究发现,真实的表情闪现最短可持续二十五分之一秒内,随即取而代之以虚假的表情,快得连作出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难以察觉。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能察觉到这一微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作出的表情,下意识的反应才更能体现人们的真实感受和动机。
谎言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谎言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制造出来,如社交场合的相互应酬、善意的白色谎言、面临威胁的急智脱困、虚荣心自尊心作祟等。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人平均一天说两次谎,和他人交往的四分之一时间里都在说谎。
美国联邦调查局(英文缩写为FBI)称,眉毛在人的面部是不会被人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因为它重要的作用在于传情达意,配合面部其他部分的肌肉和器官进行表情组合,很少“单独行动”。在人的所有面部表情中,眉毛的动作不如眼、鼻、口等器官的动作那么明显,这很容易让人认为,表情是不需要眉毛参与的。甚至有人认为,眉毛在面部只是个配角,所以他们会下意识地忽略和眉毛有关的表情变化。事实上,正是这种主观想法,导致了人们对眉毛的作用产生了曲解。研究表明,眉毛作为面部五官的组成部分,所反映出的信息是和其他五官一样重要的。
在社交场合,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忽视对方的眉毛动作,就很容易使获取的他人面部信息有残缺,进而导致主观判断失误。
FBI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善于伪装表情的人和被伪装欺骗的人,都经常忽略眉毛的细微变化。这种双方都下意识忽略的细微表情变化,自然而然就具备了其他表情所不具有的研究价值。据称,眉毛大概有20多种表情动态,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心表情,如常见的“柳眉倒竖”,是用来形容女子发怒的;“低眉顺眼”,形容他人的顺从;“横眉冷对”,形容他人的敌意等。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眉毛多与愁思或忧虑有关,宋代周邦彦就曾写过“一段伤春,都在眉间”。由此可见,眉毛总在无声之间传神地表达出行为人的内心世界,正因如此,眉毛被心理学家誉为“心情变化的指示器”。这一特性,让FBI更加专注于眉毛活动的研究和分析,因为大多数人在模拟虚假表情时,往往更专注于主要表情器官如眼睛、嘴等和肌肉的控制,而忽视了次要的表情器官,FBI的工作恰好是善于沙里淘金,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眉毛的“争奇斗艳”史
不同时代的女子,为了当时的审美,会将自己的眉毛画出各种形态。
汉代是我国眉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眉形呈多样化,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女子始终是细蛾眉。可以说,这种眉形也是当时的主流。
唐代是妇女装饰十分繁盛的一个时期,尤以眉妆为最。史料记载,到了唐玄宗时画眉形式已多姿多彩,流行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可见,古人的爱美之心一点儿不比现代人少。
在唐代之前,眉毛大多以细为美,而当衡量美女的标准从瘦变为胖后,连眉妆的流行也从细长转为阔而短的阶段,形如桂叶或蛾翅。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特别是年轻女子非常讲究“削发露额”,画眉前,先刮掉原始的眉毛,然后再在脸上敷上妆粉。与原来的眉相比,“再创作”的眉毛从位置到形状都有所变化,又给女子扮美提供了无限可能。现在不少存世的唐代仕女画,就可看到当时女子“修眉”风行。
唐代剃眉毛的时尚也流传到了一衣带水的日本。早在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在贵族中就有拔眉染齿的习俗了。《枕草子》《紫式部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着装(女子成人式)、庆祝日,众妇人皆染黑齿、红赤化妆。”这种相当“时尚”的妆容是把眉毛画在额头的高处,靠近发际线的地方。而且,当时的“时尚达人”并不会画出规规矩矩的柳叶弯眉,而是把眉毛画成两个拇指大小、对称的椭圆形,这种眉毛也被称为“麻吕”。
理想眉形的问题在古希腊一直备受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希腊人喜欢长着连头眉的女子,这在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如古罗马作家彼得罗纽斯口中“完美的女人”应该有“几乎要连在一起”的眉毛。
进入20世纪后,电影明星、超模等时尚人士的眉毛逐渐成了流行风向标。如黑白电影刚刚兴起,由于是无声电影,演员只能靠五官去表达情绪,所以当时女明星流行的是极细极长的眉毛,后半部分还要下垂,几乎是贴着眼角冲向鬓角,这种铅笔眉能帮助演员在银幕上塑造更夸张的表演。主演电影《它》的演员克拉拉·鲍就是将眉毛剃掉后重新画上的。开心时,脸部肌肉一动,整条眉毛也跟着跳动;哀伤时,下耷的眉毛让人看着就想流泪。上世纪50年代的优雅女神奥黛丽·赫本偏好将眉毛画得平且较长,上挑的角度很小,弱化眉峰,凸显出灵动的眼睛;而被好莱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80年代美国女星波姬·小丝由于拒绝修眉,引领了粗眉风潮,眉毛不再精致、根根分明,而是带有稍许狂野。
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入职场,眉形似乎也变得更有力度,眉头的色调和眉峰的弧度都有了明显变化。进入21世纪后,彩妆趋势更富有变化,爱美的女性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眉毛,从自然到矫饰,从大胆前卫到复古,不断轮回。如今的女性越来越理性,很难说有特定的风潮,而是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