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玩艺术、玩收藏的人们纷纷涌往香港,为了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我的朋友圈也被香港巴塞尔的信息不断刷屏。世界著名画廊以及新晋巴塞尔艺术展圈的亚洲画廊的参与,透露出当今世界艺术市场上的动向;各种耳熟能详的大名家以及各种不可忽视的新锐艺术家,竞相以各自的奇招吸引人们的眼球;大收藏家、大明星等在展会中的穿梭,也不时交织起世俗眼光的兴奋。
这一派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中,一场艺术市场的商战已摆在国内各大艺术博览会面前。
毋庸讳言,巴塞尔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之一,6年前它把舞台搭到中国香港,主要就是针对腹地广阔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
强大的竞争者出现在面前,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是过去那种稳坐钓鱼台的格局打破了;“好事”则可能刺激内地的艺术艺博业见贤思齐,更上层楼。
但是,6年过去了,眼看着香港巴塞尔的影响日隆,我们这里京沪两地的艺博会龙头老大却未见提升,反而陷入捉襟见肘,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在此间市场的缝隙中,一些新兴起的艺博会虽然颇有亮色,但资源、实力还是有限,未能形成合力,整体感欠缺,有限的市场力量分割得更碎。此间画廊头痛的问题是,巴塞尔挤不进,这里好几家艺博会又不知道参加哪家好。都参加没这么多钱,拒绝谁又怕得罪谁,或失去了什么机会。
平心而论,内地的艺术博览会从无到有创办20年来,劳苦功高。但问题是到了该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我们未能具有足够的紧迫感和能力,成功地跨越登高。
要知道,如今的艺术品收藏家、爱好者眼界越来越高,世界的信息渠道畅通,哪里的艺术展会精彩,买张机票就能去。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市场需求,国内的艺术博览会是到了该改进的时候了。
首先,国内的艺术博览会要有人才意识。做艺术这个行业,必须有专业人才。这让我想起了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时缺少资金,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去海外华人藏家圈中“化缘”。跟收藏家打交道的不二法宝是,你能讲出令对方肃然起敬的内行话。马、汪二位当然有这样的魅力。他俩都是业界令人敬重的专家,再加上他们以往结的各种善缘以及海外华人藏家的爱国热情,募捐非常顺利。
做艺博会也是如此,你需要有能和世界各大画廊、著名艺术家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这是说服那些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香饽饽”愿意来参展的一大要素。
再则需要懂艺术市场、懂运营的人才。这些年来,我们去看看国外一些著名艺术博览会以及一些国外著名展会运营商在我国大城市举办的艺术、摄影、设计等类型的博览会,会发现与之存在很大差距。我曾见到某个国际著名会展商在上海创建一个博览会之初,首先就是到处挖人才,尤其到一些奢侈品公司挖那些能联系到大客户的人才,让他们来做招商。其招商活动紧锣密鼓,极其卖力。他们知道,只有能吸引到大批大客户,才能吸引到精彩的艺术画廊参展。旗开得胜赢得口碑,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其布展以及展会服务各种细节,也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当然,我们的艺博会不能简单模仿和跟风国外大牌艺术会展,既要开拓国内艺术品买家的国际眼界,更要注重培育本土艺术发展的环境,对推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这种推动绝不是让我们的博览会办成地摊,而是要建立在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选择和专业包装运营基础上的。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艺术不仅仅是市场的事,我国的艺术博览会事业要做好做大,或许还需要有关方面更多的关心和扶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