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疾病:“肺小结节”≠“肺癌”
肺结节是指肺部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的软组织影,目前临床上遇到的肺结节大都小于2厘米,我们称之为小结节,而小于5毫米的结节则称为微小结节。胸部CT检查时发现的像磨砂玻璃一样的结节,又称为磨玻璃影结节,通常用英文写作GGO或GGN。
“肺小结节”并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肺组织的特定改变在CT影像上的呈现,可以是炎症、良性肿瘤,也可以是恶性肿瘤,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癌。至于“肺小结节”到底是什么,还需要医生根据结节的外形特征及动态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大众疑问:为何肺小结节越来越多?
随着CT影像技术的进步和民众体检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筛查出来。相较于过去体检普遍采用的X-ray胸片,CT对肺内小结节,特别是小于1厘米的结节有着较高的诊断率。同时,CT的层厚越来越薄,分辨率越来越高,最薄可达1毫米,让更多的小结节无所遁形。
然而,科技的进步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指征的把握不当,就会造成过度诊治。在门诊,偶尔会有一些年轻的患者拿着体检出的正常CT报告来寻求诊治,他们会到网上去查询CT报告中描述的一些并无特征性意义的术语,怀疑自己的肺是不是出了问题。所以,不建议将胸部CT作为年轻人群的健康筛查手段。
胸部CT的体检筛查应该是针对45岁以上高危人群来进行,包括有吸烟史、职业暴露史、肺癌家族史等,这有助于肺部恶性病变的早期检出及治疗,从而使得这部分人群获益。
转变理念:随访也是一种治疗
如果体检发现了“肺小结节”,最关键的是到胸外科、呼吸科或是放射科就诊,让专业医生判断肺小结节的性质,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首次体检发现的肺小结节如果判断是恶性可能性大,医生会建议尽快手术治疗。如果性质一时不好判断,暂时无明显恶性倾向,我们常常会建议一段时间后复查,从而了解结节变化情况。
一些患者常有这样的担心:过三个月再复查,要真是肺癌的话,会扩散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暂时性质不明确的小结节,即便是恶性,生长也是非常缓慢的,立即处理和三个月之后处理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随访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相反,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及相关风险。
对于需要继续随访观察的患者,建议回到最近一次摄片的医院进行随访,前后的影像资料更有可比性,能够更准确判断肺小结节的动态变化。同时注意复查胸部CT的时间间隔,避免短期内重复摄片带来的不必要辐射。
医患互信:帮助医生建立最优诊疗方案
在门诊,常常看到有些患者带着奔赴各大医院拍的胸部CT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拍过多次,诉说着自己辗转求医的经历。而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按照诊疗规范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对疾病的不了解让他们陷入焦虑和恐惧,接诊这部分患者时,医生能做的除了给出恰当的诊疗方案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医患互信,安抚患者情绪,解除患者对于疾病的过度恐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笔者认为,每一名医生最希望获得的,就是患者的信任。信任可以促使医生制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决策,让患者在求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最终使得患者利益最大化。医患之间建立信任需要一个过程,医患沟通中的细致与耐心,尊重与关爱,都是奠定信任桥梁的基石。医生感恩患者给予的信任,医生必当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当中的每一位。
李鹤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