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生前预嘱。生前预嘱不涉及财产继承、婚姻情感、亲朋关系、医患利害、治病花费,也不涉及安乐死。再说说,安乐死。“安乐死,目前在我们的医学界是不赞成、不提倡的。”刘端褀说。
二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预见到病人有可能在医生的“折磨”下死亡,安乐死由此产生。“但有一个基本的伦理悖论。安乐死直白说就是杀人,医生事先知道自己的措施将导致病人死亡,尽管目的很崇高,但毕竟是直接杀人——就像镇定剂进入人体,如果病人在常规剂量下治疗死亡,那不是杀人;如果超剂量注射,虽然安乐死,但实际上就是一种杀人的行为,这就违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根本宗旨。”刘端褀说,生前预嘱和安乐死有着本质区别。
生前预嘱,是医家尊重病人的最后选择,不做过度救治。刘端褀的一位病人,90多岁了,她明确表示不希望最后时刻被插管、被上呼吸机,结果,老人走得很安详;而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在提倡生前预嘱之前,刘端褀看到,因为亲属的坚决要求,因为陈旧的医疗观念,相当多的病人非常痛苦地离世。她希望,普及生前预嘱,最大限度保障“优逝”,在病人弥留之际,那许多不该实施的、过于技术性的冰冷抢救,还是免了吧。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