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青团了。跑过路过目测,应该是豆沙的最热销,其次好像是蛋黄肉松。曾经轧过闹猛的鲍鱼的、海参的、香肠的、火腿的和雪菜肉丝的,终究没有攻陷大众口味。查查青团典故,所谓网红的海鲜青团,实属东施效颦。从前,古人外出踏青祭祀,必备青团,既可当供品,也是野餐速食,所以首选素馅,放几天也不会坏,冷食也无妨。但时下的确有部分食客和商家,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最好都能包入艾草汁面团之中。荤馅青团流行不起来,至少说明太怪、太出格的东西,也不见得真有市场。
青团是时令食品,不能太求异。其实,吃穿住行包括为人处事、教育孩子,传统点、循规蹈矩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几天,边吃着豆沙青团,边与同事聊上个周末的“冲考”,一声叹息。所谓“冲考”,是指没有拿到示范性高中自主招生面试入场资格的考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硬闯考场。“冲考年年有,圈内唯呵呵。”说“呵呵”,是因为有学校断然拒绝,明令禁止;也有学校“暗中窃喜”,巴不得被踏破门槛。个中原因毋庸细说。怪家长?他们也一肚皮怨气,总认为学校制定的规则不透明、不公平。怪学校?校长们也脖子一梗:“自招,当然我定规则,过不了申请材料初选关,凭啥来冲考场?”这里的“规则”,我总觉得有点像豆沙馅,约定俗成。古人参加科举,囊中或许也有青团,但冲考场,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吧。想想,不呵呵,又如何。
也是春游好时光,国人踏青的脚步早已跨出了国门。几天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特别规定,中国公民在相应安全提醒发布后仍坚持前往有关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因协助而产生的费用由个人承担。国家不再“无偿救援”不听劝阻擅闯危险的人,在国内也应当成为一种公民规则。要出格,对不起,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