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来看,市民对上海公共厕所的满意度接近8成,总体较好。公共厕所的硬件设施较好,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之一)在60家随机挑选的厕所中均未检出。
“公共厕所总是臭烘烘的”,针对不少市民的这一认知,数据显示并非如此。调查人员对公共厕所现场空气中氨和硫化氢含量进行检测,按0级(无味)到5级(极强气味)来评级。调查发现,景点厕所“最好闻”,0-2级的达97.1%。而即使是“最不好闻”的环卫公厕,达0-2级的也有82.7%。
不过调查也发现,虽然上海厕所已基本实现全免费,但免费卫生耗材的配置率不高。其中,洗手液的配置率为52.2%,烘手机或擦手纸为58.2%,免费厕纸为34.1%。三类耗材平均配置率最高的是酒店,达92.5%。最低的是菜场及批发市场厕所,仅10%有洗手液、擦手纸或烘干机,没有一座有免费厕纸。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卫生理应要求较高的医院厕所,洗手液、擦手纸的配置率仅15.1%,免费厕纸配置率仅9.4%,让不少有“尿检”需求的病人感觉不便。
调查还发现,本市厕所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和第三厕所等人文关怀设施配备率不高,三类设施平均配置率最高的是景点公厕,但也只有44.4%,还不到一半。环卫公厕的无障碍设施配置率最高,达76.9%。商场厕所的母婴设施配置率最高,达43.1%。
对于此次调查,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认为应合理规划,消除行业和行业间、中心城区和郊区间的差异度,“比如,气味最差的三甲医院,其最高人流量和平均人流量的差异达5倍之多。”
此外市消保委建议,应提高公厕精细化管理水平,明确管理和服务的标准,比如保洁消毒和设施维修的频率。为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厕所人文关怀设施的配备也需要提升。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