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十六年前的剪贴本
杨忠明
  杨忠明

  趁换季整理书橱,捡出几册颜色泛黄的旧杂志,翻开一看,呵呵,原来这是我11岁时读新民晚报后,和我父亲一起把报纸副刊精彩文章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贴,其中一本是1962年新民晚报刊登的史果文、董天野配图的“杨家寨”小说连载,从第一篇到第一百篇收集剪贴齐全,我抚摸着册子,倍感亲切,56年一晃而过,恍若隔世。

  那年头家里没有电视机,无线电收音机也不是家家户户能够添置的,有些石库门老弄堂的上海人常常喜欢听“隔壁戏”,开着收音机的人家有时故意把声音调得很响,什么新闻、说书、戏曲、滑稽节目,声音传来上下左右的人都可以听到,为的是让邻居也分享一下,真是功德无量。

  老上海人应该说都是有晚报情结的。那时,上海人看书读报是件时尚事,是一家人的精神粮食,我家每天买完新民晚报,不仅家里人抓紧时间轮流读,还常有邻居上门借阅。我一直很好奇我们家为什么要每天去买报而不订阅一份晚报,后来想想大概因为我们住四楼,不方便接收报纸,父亲要我每天去当时还在南京西路的上海图书馆门口报亭排队买报,他每天都要看晚报长篇连载的精彩故事,就像现在年轻人追热门网剧,一天也不能断。从前的新民晚报不但热门,还经常断货,人民公园对面,新昌路口的邮局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会有一辆绿色小汽车送来几捆当天的新民晚报,窗口零售数量不多,早来排队的人可以买到,报亭分到晚报的份数更少,所以一定要早点排队才能保证买到报纸。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以前街头还有人专门经营一分钱借阅一次晚报的生意,据说一夜可收入两角。上海市井有句老话:“夜饭吃饱,新民夜报,看好夜报,早点睏觉。”的确,看晚报,是从前上海人一天中最惬意的事,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新时代的今天,好像不看晚报就缺了点什么。

  说回父亲的剪贴本,这本已经有了包浆的“老古董”,折射出两代人对新民晚报的真挚之情。当时父亲和我一起,花了100天时间从晚报上剪连载故事,整整齐齐贴在旧杂志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当我仔细重读这本剪报时,竟然发现看到第十四篇《中诡谋六郎问斩刑》是父亲的一纸手抄件。想起来了,那天因为我没有买到晚报,父亲只能到图书馆将那天的报纸用蓝色墨水笔手抄了一遍,细小的钢笔字飘逸流畅,旁边还有父亲用黑墨水笔临摹董天野先生的配图,杨六郎骑着马从陈州桥下来,两条恶狗扑来,一伙巡军将他拿住,拱桥、人物、动物线条临画得还真有点传神……往事依稀,宛在眼前。先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他在世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都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善制美食,能写会画,留下这页手迹,亦是保存完好,看着父亲亲切的字和画,我好像回到了自己11岁那年,趴在桌上看父亲读报、剪报,享受着如此淳朴平静的幸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传承红色基因”百期·要闻
   第A05版:“传承红色基因”百期·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五十六年前的剪贴本
永不消逝的电波
档案之光
四季歌
善用人短
十六字令
十载春风满校园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五十六年前的剪贴本 2018-04-16 2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