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这名字普遍,不论你在中国的哪个幼儿园里,对着小朋友们唤一声“丫丫”,就会有不只一个女娃答应。
我家有个丫丫,朋友从巴黎过来,带着四岁的闺女也叫丫丫。我张口一个丫丫,就跑过来俩儿:法国丫丫和猫丫丫。
法国丫丫四岁时的头发呈棕色,来年再见又有所变化。而猫丫丫身上的花是带小格儿的;有虎斑黄格儿、灰斑格儿分布于背上。在母猫来看,个头不小。
法国丫丫说中文和法文,也懂德文。猫丫丫和她的兄弟姐妹懂意大利文和中文。我住在意大利,因而被法国丫丫冠名“意大利阿姨”。
为了省事儿,我在自家丫丫名前加上个猫字,法国丫丫还是叫丫丫。
丫丫有个与众孩不同的特点:对吃的不感兴趣。但到了意大利,早餐之后还要求拿块饼干或是什么吃的进客厅,一会儿就没了,还出来取。
噢,换了个地方食欲大增。家长颇感宽慰。我们继续聊天。
丫丫怎么又出来拿吃的了。有点意思啊。 我们轻手轻脚地走到客厅门边,从玻璃这边窥测:吃的已分送各猫了,动作慢的嘴还在动,吃完的猫围坐在丫丫周围。丫丫站着,嘴里念念有词,配有举胳膊,扬手的动作,众猫目光随着丫丫上下移动。基础观众为:丫丫的兄长、黑中长毛四蹄踏雪的威威,短毛蓝灰的三绒,波斯扁脸长毛奶油色八怪,背上带花格儿的猫丫丫,还有小时候不长个儿,大了还是很小的狸猫小老鼠。
这样的聚会可以持续若干小时。多半儿是用中文举行的。
要是围着桌子坐下,小老鼠也经常跳上桌面,卧在丫丫跟前。小老鼠有语言才能,跟丫丫说话,不仅仅是“喵”那么简单,而是抑扬顿挫,词汇相当丰富。这在我们村,都是公认的。
跟丫丫最好的是珠珠:一只白带黑花儿的英国小梗狗。丫丫坐飞机来,出于对她们迫不及待的理解,我得带上珠珠去接机,路上她已经开始高兴了。丫丫走出来的时候,珠珠的小短尾顺时针快速转动,拽着我冲向丫丫,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她俩儿一旦在一块儿,就形影不离。花园里,丫丫一边跟珠珠说着体己话,一边就用野花给珠珠编了个花环戴在头上。要回巴黎了,珠珠丫丫目光对视着良久,丫丫就哭了,转而埋怨爸爸,这么快就回巴黎。而珠珠在丫丫走后,一直抱着花环,换个地方卧着,就叼着过去。
丫丫会中文,因为妈妈来自北京,爷爷奶奶都在那里,她每个暑假都回北京,还上幼儿园。幼儿园也有其他丫丫,所以就有了北京丫丫,法国丫丫。
有时丫丫跟奶奶在小区的花园逛一逛,坐下聊天。听丫丫讲意大利的事。
意大利阿姨家有谁呢?
丫丫就说啦:“有珠珠,还有丫丫,丫丫是猫,还有小老鼠。”
“小老鼠是谁呢?”奶奶问。
“小老鼠是猫。”丫丫答。
“老鼠不是猫!”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原来还有个小听众。
丫丫很不同意,坚持道:“小老鼠就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