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巡游出租车差异化发展的网约车,有没有提供更人性化更贴心的服务?面带微笑、礼貌待客、叫车方便、开车稳当,这些够了吗?记者最近一周内体验多个品牌网约车,打车10次,发现驾驶员的服务态度和驾驶技术大都不错,但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面前的手机导航,只要导航失灵,他们便立刻没了方向。
开车最怕进隧道
这10名网约车驾驶员里,只有一人比较熟悉上海的大街小巷。这名来自崇明的张师傅,平时有其他工作,在一家企业开车多年。“下班后有空就接几单,赚点外快,哪天出车,要看天气和心情。”其他人倒都是全职网约车驾驶员,从业一个月到一年多,个个依赖手机语音导航,离了简直寸步难行。
比如,驶入外滩隧道后,信号微弱,驾驶员顿时焦虑起来。出隧道前,信号还没恢复,他只好怯生生地说:“请问我应该走右边上高架,还是去左边走地面?”假如乘客也不清楚,这次出行体验很可能以“选错路线、耽误时间”而告终。
另一次,约在某路口上车,驾驶员准时到达,可是把车停在了错误方向,由于不能掉头,无奈多绕了两三公里冤枉路。他并非故意,问题出在不认路——接单后立刻导航,赶去上车地点,却不清楚停在哪里更合适。接到人后才想起来规划下一段路线,只能继续问导航。
还有一次去虹桥机场,专车司机盲目跟导航选了一条怪路线。途中,他对内环、中环、南北、延安等高架名称似懂非懂,只顾道歉,不停解释,“这个导航不太好,下次换一个”。
这些驾驶员的态度普遍不错,服务全程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有的专车里还为客人准备了矿泉水。不过,“认路”也是检验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笑容再多、车子再稳、态度再客气,终究掩盖不了“路盲”这个硬伤。
审核培训不可少
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七部委2016年联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驾驶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驾龄超3年,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暴力犯罪记录,无吸毒和酒驾记录,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12分记录。上海的网约车管理规定多加了3个条件:1年内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不超过5次;5年内没被吊销过从业资格证;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逾期尚未接受处理的不超过5起。
各家网约车企业在审核驾驶员资质时,一般都会根据上述条件严格甄别和筛选,包括把相关个人资料送到派出所核查等。然而,这些是维护网约车运行安全的最低要求,同样需要审核的是:驾驶员有没有足够能力胜任工作。相关从业经验、良好服务精神、对上海道路的熟悉程度……都应考虑在内。审核门槛提高了,行业美誉度自然会水涨船高。
初审通过后的入职培训,也必不可少。只有在掌握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后,才能上岗。如果驾驶员患有严重的“导航依赖症”,乘客的出行体验肯定大打折扣。“离开手机导航也要有方向”,理应成为必备技能。
在巡游出租车行业,新驾驶员上岗时,由资深老师傅带教一天,再加上个人学习钻研,一般两三个月就能基本摸熟城市主要道路,值得网约车企业借鉴。与其把心思花在未必提高用户黏合度的发补贴上,不如加大投入,在员工培训和提高乘客体验度上多下功夫。
管理还需更有效
本月上旬,上海启动网约车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违法车辆。针对近期出现的低价竞争、人车不符、套牌等乱象,加大执法力度很有必要。主要形式是在路面抽检,面对街头数万辆网约车,执法力量即便全员出动恐怕也忙不过来。除了及时约谈和集中整治,交通管理部门还有没有更丰富有效的管理或处罚手段?
有人担心,专项整治后,网约车减少,打车会更难。然而,有个原则不容忽视——上海一贯坚持公交优先,鼓励市民选择大容量、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网约车应适度发展、合理定位,其运力规模要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综合考虑人口数量、车辆空载率、交通拥堵状况等因素。不是所有市民乘客随时随地的打车需求都要被无条件满足,也不能任由企业想扩容就扩容、司机想加入就加入。
此外,网约车驾驶员的社会地位目前还比较低。终日穿梭于城市街头,他们可能会遭遇乘客的轻视眼光,也可能碰到刁难却无处维权。只有当全社会给他们更多关爱和尊重,他们才能工作得更加体面,这扇城市里流动的服务窗口才有可能更明亮、更吸引人。
在“互联网+”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如何掌握好“严格管理”与“保护创新”的平衡,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
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