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迎来艺术生涯的辉煌时刻
颜梅华在艺术道路上的默默跋涉,终于等到了时机。
上世纪70年代初,一批老画家渐渐得以“解放”,颜梅华也在其中。这时正值国家需要创汇,上海友谊商店便组织一批画家画出口国画作品。颜梅华画的侍女画受到青睐,他画的中国四大美女图尤其受到追捧,是当时出口创汇的热销作品。
1976年,“四人帮”垮台,颜梅华和一大批老画家被先后平反,重新回到出版社。他和贺友直等人合作绘制了“四人帮”粉碎后人美社的第一部连环画《吕后篡权》。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他先后又创作了《不怕鬼的故事》《祖冲之》《智取生辰纲》《张飞审西瓜》等连环画。
1980年前后,中国画一反长期受冷落的状态,绘画艺术的价值观念开始复苏,从而激发了一大批画家的创作热情。颜梅华日臻成熟的历史人物国画得到了充分展现。除了给友谊商店提供大量侍女画,他还应朵云轩之约,创作了大幅历史人物画,如《颜如公》《米芾》等。
这时,他收到了来自北京荣宝斋的一封组稿信。信是写给他和上海另一位著名画家的,内容大意是荣宝斋热忱期望他们供稿。颜梅华当时就将此信给这位画家过阅。时过不久,荣宝斋总经理途经上海,特地去拜访这位画家。这位画家表示,荣宝斋不尊重艺术,结果双方不欢而散。
原来,按当时荣宝斋的规定,北京一批一流国画大师,如李可染等的作品均按每尺15元的价格收购,而上海的一些画家,如颜梅华和这位画家,则以每尺5元的价格收购。此后,荣宝斋再也没有和这位上海画家联系。对此,颜梅华一直为这事感到遗憾。
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艺术的精髓,有着极高的成就。西方绘画强调光、色、面的表现,而中国画则重形、神、线的内在描写。中国画是数千年来中国艺术家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她们以成熟的艺术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方艺术鼎足而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画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价值也一度处于最低谷。直至上世纪80年代,她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画市值上升的主因是港台和东南亚华人资金的带动。后来,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建立,书画收藏市场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画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颜梅华遇到了一个好时期。
他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及仕女图在荣宝斋很受欢迎。颜梅华的一位学生路经北京,荣宝斋让他带了一个口信,请颜梅华先生多画些,有一件,我们收一件。当时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也慕名来上海,直接找到颜梅华的住处,面对堆满一床的画作,收购人员只说了一句话:“这些,我们全收。”对于当时的画家而言,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有市场就有竞争,艺术家相互竞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颜梅华坦坦荡荡,对于同道坦诚相助。当时,他把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这层关系主动介绍给了朋友韩敏画家。为此,他还特地请他们一起在城隍庙的绿波廊餐厅吃了顿饭。
1981年,对于颜梅华来说,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由上海友谊商店主办的《乔木、颜梅华画作展》如期举行。画展集中展览了乔木的花卉和颜梅华的人物画兼花卉作品。上海市原副市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原主席宋日昌先生,以及上海画坛的著名画家悉数到场祝贺。他们中包括王个簃、朱屺瞻、唐云、谢稚柳、程十发、陆俨少、陈巨来、钱君匋等。颜梅华的人物和花卉画艺术水准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赞扬。
这次画展是对颜梅华艺术之路转型后,数十年来在中国画上探索与创新的一次检验。画展的成功举办,使颜梅华处于一种喜悦与兴奋之中,也宣告了颜梅华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正式登上了中国画坛。
这一年,颜梅华五十五岁。
他说:“我赶上了中国画发展的好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是我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颜梅华迎来了他绘画生命中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