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本市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上海打响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正式吹响了冲锋号。
上海选择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个品牌作为当下经济文化工作的重心,无疑经过精心选择。这四个方面,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魅力指数息息相关,也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或者说是必须迈过的坎。
一个城市的服务品牌,更重要的方面体现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服务品牌响亮不响亮,就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所在。比如纽约、伦敦、东京等金融服务中心,新加坡、迪拜、芝加哥这样的航运中心,无不展示出强大的支配全球资源的能力。而把建设五个中心、卓越全球城市作为目标的上海,打响服务品牌,可以说是立城之本。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上海有自己的底气。这一底气一方面来自于上海的发展历程。开埠以来,上海就是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支配全国、全球资源的能力和经验,弥足珍贵。另一方面,作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之地、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领航者,上海在配置资源、输出制度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显然是深刻了解上海城市优质基因之后的正确决策。从江南制造局的小铁船起步,到今天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上海始终是全国的制造业重镇。
但我们今日要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已不能仅仅留恋于红灯牌收音机、上海牌手表这些情怀满满的往事,而将更加注重向全球高端制造业方向迈进。在未来人工智能、生物工程、芯片制造、先进发动机等尖端领域抢得先机、确立优势。目前临港布局的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已经描绘了上海制造品牌的未来面目。而上海当下正在倾力推进的科创中心建设,将为上海制造业腾飞插上翅膀。
打响购物品牌的深刻内涵显然不仅仅在于吸引消费者来上海“买买买”。当然,“购物天堂”几乎是国际大都市的共同标志。
打响购物品牌,对当下上海乃至全国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推出引领消费潮流的新品牌,鼓励创新购物体验的“新消费”,都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打响购物品牌,也是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月初的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向全球发出信息: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显然,在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上海成长为国际消费城市,这个过程会相当快。
在打造购物品牌方面,上海的另一个雄心是跻身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时尚都市之列。
最近一年间,全球瞩目的“维秘秀”、迪奥第一次走出欧洲的春夏高级定制发布秀,都在上海举行。根据国内外多项独立第三方调查分析报告,上海是亚洲最时尚的城市之一。上海成为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方向标,已不仅仅是梦想。
目前上海已经进入决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倒计时200天。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这个未来永不落幕的国际进口博览会,对平衡中国进出口贸易,并使上海真正成为“全球买全球卖”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将起到爆发式的推动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文化实力往往被低估,甚至被认为不是上海的“强项”。然而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打响文化品牌,是一道必答题。
上海曾是中国的出版中心,也是中国电影、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的发祥地之一。“海派文化”,是对上海文化的高度赞誉。如何在新时期推动上海文化艺术发展,让上海出品的文化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大放光彩,这是上海文化艺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一方面,上海是“红色文化”特别集中的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革命圣地”。“红色基因”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积淀,也是推动上海在新时代奋发向上、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何发掘、弘扬“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上海正在积极探索。
上海市委领导提出,上海一定要提高站位、认清使命,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而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可以说是定位精准的起跑线和发力点。
三年行动计划只是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第一阶段。服务、制造、购物、文化领域每一个具体品牌的创立和维护,都需要长期地投入、辛勤地耕耘和精心地维护。久久为功,方得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