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工程”首部亮相的戏曲作品,淮剧《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的首演就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一位法国观众还特意在淮剧团官微上留言称“我们像发现了一件美丽的饰品一样,感到很愉快。”“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错过这样的演出真的是很遗憾的。”
《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在表演和演唱上是传统的,淮剧观众熟悉的大悲调、拉调、自由调样样齐全,四个小戏中《女娲补天》讲述女娲为炼五色石去昆仑盗宝,整个戏的结构与传统戏中的《盗仙草》有共同之处。而《精卫填海》则是“淮剧版的《天女散花》,精华部分就是精卫舞着长绸在台上载歌载舞。”
据介绍,《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创排之初就把目标观众定在了“新观众”,因而在保留传统的唱念做打的同时,引入了不少新的元素,特别是在音乐方面有较多的新尝试,在舞台呈现上也尽可能往年轻新观众的审美习惯靠拢。如今淮剧的老观众数量相当有限,上海固定的淮剧观众被“悲壮”地称为“五百壮士”,淮剧要生存发展,仅靠“五百壮士”支撑显然是不够的,培养新观众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的市场目标是走出国门、走进校门。龚孝雄表示,关于中国的创世纪的舞台剧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是有吸引力的,爱丁堡艺术节之所以在该剧首演之前仅凭作品创意、音乐小样、服装设计图等就决定发来了邀请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讲述中国的创世纪故事的作品从未在爱丁堡艺术节出现过,因而主办方对这个作品很有兴趣,赶在该剧首演的前十几分钟正式和淮剧团签订了演出协议。
这些年,走出国门的戏曲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本剧种的优秀经典传统剧目,还有一个就是实验性戏曲作品。对于外国观众来讲,戏曲的传统作品讲述的故事往往比较有距离感,能欣赏到的不过是戏曲的表演样式,要入戏有些困难;而实验性作品的概念本就来自西方,因而在舞台呈现上离戏曲的本体较远一些。《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则尝试把传统戏曲程式、跨界创新的音乐结合起来,又寻找到“创世神话”这样一个可以接通西方的故事内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了不少助力。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