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熟悉我的朋友都会向我送上一份祝愿:“节日快乐!”不了解的会纳闷,年纪那么大了,还是青年?其实,我的生日恰巧是5月4曰。
年轻的时候,听到道贺的话,我还真有点沾沾自喜,庆幸自己与青年节同日。如今,已经接近六十岁了,听到类似祝贺的话,心中难免有些惆怅,倒是常常让我想起青年时代的一些往事……
想起了插队落户。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幸运的是就在本地古松公社民华大队(现为西部出口加工区)插队落户。尽管拿工分的日子不长,但各种农活都学着干,插秧、割稻、挑稻、撒榭、装粪、卖粮等。农活说好干也好干,但有些是需要技巧的,更多的要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就拿施肥来说吧,那时是没有复合肥之类的,肥料要么是从城里运来的大粪,或者是农民养猪猪圈里的榭。过去农民家家户户养猪,用稻柴铺在猪圈里,猪粪猪尿好长时间不清理的,等到派用场时撒到田野里当作肥料,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会想到,这种经过长时间发酵的肥料又臭又脏,全部用双手撒向田间,而且是不戴手套的。
又想起了火热的军营生活。新兵连的生活是紧张的,但对刚到部队的年轻人一切都是新鲜的,出操、队列训练、站岗放哨等等,说到紧张要数紧急集合了。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半夜三更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不准用手电,摸黑穿好衣服、打好被子、带好装备,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集结。起初,许多新战友不敢睡觉,被子也早早打好,干脆穿着衣服躺在床上等集合,河北来的新战友小张还闹了个笑话,紧急集合时因为伸手不见五指,等到集合回来开灯一看,发现裤子竟然穿反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那个年代,上海时兴凤凰香烟、尼龙袜、上海牌手表、巧克力等,许多战友家长都往部队邮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这种情况渐渐减少。第二年新战友入伍时,让我去讲讲上海战友适应军旅生活过程,我曾概括为:凤凰香烟再香没有部队的大锅饭香,尼龙袜再软也没有部队发的棉袜子爽,上海牌手表再美戴在手上在训练中也会碍手碍脚,巧克力再香也没有鄂西山区洪湖水中的莲花香。现在看来,如此比喻有些夸大,但也说出了当年战友们转变后的可喜景象。战友们下到连队后很快融入了部队生活。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大家都非常努力,白天军事训练,业余时间都主动到菜地去劳动,浇水、施肥、除草等,忙得不亦乐乎。
也时常想起转业回来,在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那段时光,那是我回地方的第一站。办公室的良好氛围让我难以忘怀,上班都是提前到的,擦桌子、洗茶杯、倒开水、扫地皮,大家抢着干。秘书们白天忙事务,晚上写报告,常常是通宵达旦,第二天照常上班。写材料最多要相关部门提供些数据,让部门代写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曾记得当时城市基础设施较差,一下大雨,城区许多道路都会淹没积水,办公室的同事们不用通知,都会主动赶到单位,听从调遣。一遇到突发事件,不用招呼,都会自觉参与,就连小车班的驾驶员也不例外。记得云间商厦氢气球爆炸发生后,烧伤上百人,救护车不够,在场的机关驾驶员主动参与抢救,使许多危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办公室的年轻人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同事小冯水电工出身,任劳任怨,自学成才,逐步走上领导岗位。老张从事文书工作,常年做的是收发文件、粘贴信封、敲敲图章,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直到退休,让人肃然起敬。
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年轻真好,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不管成就如何,青春无悔,我们曾经努力过。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理解,时代不同了,还要这样努力吗?我想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盖因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况且,只有度过了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忘我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在这个地球上,惟一生生不息的,正是野草和青年人无尽的梦想。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才能战胜孤单和迷茫,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当然,我们也一样,尽管不再年轻,初心还是不能忘的。借生日之机,写上此文愿与年轻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