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4日,是谢晋元将军牺牲的日子。今天,我们以谢将军与妻子凌维诚的爱情来缅怀将军。
人生若只如初见,直教不离不弃,生死勖助!
1929年,秋日婚礼
时间回到1927年,当20岁的凌维诚与22岁的谢晋元第一次邂逅,她一定不会想到,今后的人生会经历那么多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不会想到,有一天她会站在偏僻山村的烈阳之下、泥土之上,一双曾经拉小提琴的纤纤素手已插秧锄草无不精通。
她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她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一家之主:每天睁开眼,周遭都是依靠她的人,却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人。
1929年,九月天,秋高气爽风和煦,那是凌维诚与谢晋元的婚礼,一场西式的婚礼。
笔者想象着凌维诚含羞又坚定地说出“我愿意”的样子,眼前却出现了一个岔路口,分出了两条路:
一条路,丈夫英雄盖世、万众景仰,自己也青史留名,但一生备尝艰辛、爱人天涯相隔直至天人永隔;
另一条路,默默无闻,但一生平静宁和、爱人常伴身侧。
如果一切可以预知,年方22岁的凌维诚会选择哪条路?
1937年,战时家书
1937年,那一年,是“战争”,是“鲜血”。
……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节选)
——谢晋元写给妻子的家书
(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
……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节选)
——谢晋元写给连襟的家书
(四行仓库保卫战前夕)
这两封家书,都可称“绝笔”,我们在信中看到了“英勇无畏”,也看到了“牺牲”,或者更直白,“死亡”。
1936年初,谢晋元预见中日之战不可避免,遂将妻儿送回广东蕉岭。
1937年,上海如巨浪中颠簸的舟船,“死亡”离爱人近在咫尺、与爱人形影不离,凌维诚却只能远隔千里遥望着、祈祷着……
过滤掉英雄妻子的光环,是一个深情女子的忧伤,这是向来号称风起云涌、惊涛骇浪的历史不能也不该忽略的。
1939年,再写绝笔
1939年9月18日,谢晋元再次写下绝笔信:
……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节选)
——谢晋元写给父母的预留遗嘱
1936年,凌维诚与谢晋元一别即是永诀。所以,谢晋元身处孤军营近四年,夫妻却从未见过面。
我确定凌维诚知晓丈夫承受的一切苦楚:租界刁蛮欺凌,日伪居心叵测,经济捉襟见肘……
为什么四年之久,夫妻俩不能见上一面、互诉衷肠?是局势危急、兵荒马乱?
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无法阻挡凌维诚的脚步,因为此时的凌维诚已被生活磨砺得无比坚韧、无比顽强。
但是,公婆或垂垂老矣或重病缠身,4个孩子年纪尚小、嗷嗷待哺,早逝的大伯子(谢晋元大哥谢晋鸿)留下的女儿也得到了凌维诚视如己出的照顾和爱护。
她若不在,身边的七口人即如风中飘零之叶,她走不了,她不能走。丈夫谢晋元只能是一个遥远的念想。
1941年,噩耗传来
1941年4月24日,那天是谢晋元生命的终结,那天几乎是凌维诚终身幸福的终结。
凌维诚听到消息后水米不进,但又很快恢复过来。
她必须恢复过来,做母亲的若是扛不住,孩子们就更加恐慌、更加茫然无措。
她叹息:“真是死者易而生者难也。”
抗战胜利后,为了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孤军们的生计,凌维诚到处奔波,却并不顺利。
可她还是想多跑跑、多呼吁呼吁。因为她是谢晋元的妻子,也成了“八百壮士”的长姊。
上世纪80年代,看着面对四行、求知若渴的青年们,凌维诚的脸上尽是慈祥。
她这一生,情深似海,她在静静地等待,去见挚爱的夫君。
凌维诚是一首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致橡树》
1991年,泉下重逢
凌维诚(1907-1991),生于上海,幼时家境宽裕,喜爱艺术。1927年毕业于上海东南体育专科学校,擅长演奏乐器和唱歌,1929年嫁与抗日名将谢晋元,育有四个子女。谢晋元在前方抗敌,她在丈夫的家乡独自一人照顾全家。1991年,凌维诚辞世,享年84岁,与谢晋元合葬于上海宋庆龄陵园。
时间再次回到1927年,他们第一次的邂逅。若一切皆有预知,相信凌维诚还是会对谢晋元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直教不离不弃,生死勖助!”
(摘自“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