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歌舞别具风情,而在苗族、侗族的主要居住区域贵州,更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侗歌舞最为丰富多彩、灵动活泼。5月10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专场演出”上,一群苗族侗族的孩子将为上海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苗侗歌舞,今年也是少儿苗侗歌舞走上“上海之春”舞台的第四个年头。
走出深山,走上舞台,展现自我,是谁给这些山里娃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他们背后,是三位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乐于公益奉献的上海老头。
黄浦江畔的苗家人
今年78岁的杨绍榈,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知名度不小。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就是他的代表作。此外,杨绍榈还曾为40多部电影和几百部(集)电视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由他作曲的故事片《喜盈门》曾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等众多奖项。
2000年,杨绍榈从上海电影制片厂退休。昔日黄浦江畔的“上海女婿”开始一次次往贵州黔东南的山间野地跑了起来。“我是从黔东南的苗乡侗寨里走出来的!”杨老告诉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有幸从苗寨来到上海音乐学院,成为1949年以后,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杨绍榈有一个反哺的心愿,他为家乡创作了60多首歌曲,并馈赠给家乡的中小学校。
原汁原味的苗侗歌舞藏在大山里人未识。晚上,天青月明,族人们聚在一处,燃起篝火。苗寨里低回婉转忽高忽低的“游方歌”,此起彼伏;侗寨里雄浑苍劲的“大歌”,铮铮的琵琶和缠绵的牛腿琴为轻柔的“小歌”伴奏;优美的旋律犹如天鹅绒一样,轻柔地在耳畔抚触。跃动的光影、洋溢的笑容,这是苗寨侗乡独有的风姿。杨绍榈想:如果苗侗孩子们能在上海的舞台载歌载舞,展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那该多好!
这些年,贵州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可是,要真正把苗侗歌舞包装成节目,也有不小的难度。杨绍榈这个既懂民族文化,又领苗家风情的老爷子,当仁不让成了“艺术总监”。他统筹策划、甄选节目、撰稿宣传,将每个节目都打造得美妙无比。原汁原味的苗侗艺术在舞台上,焕发出了古老的青春。
2015年,他和老朋友袁贤良说起此事。袁贤良是上海百灵鸟少儿艺术团的理事长,每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百灵鸟”都有专场演出,闻之,袁贤良欣然答应由“百灵鸟”邀请苗侗孩子上台。这年,剑河县城关一小和榕江县车民小学得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音乐家协会的推荐,师生组团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专场演出”,表演了苗族水鼓舞、侗族琵琶弹奏等,赢得了满堂彩。
走上大上海的舞台,孩子们激动极了,这也感染着杨绍榈。至今,已经有14所当地小学的孩子来到了上海的舞台。今年带来演出的是贵州镇远县城关第五小学、贵州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街道龙潭小学的苗歌和仡佬族舞蹈。
热心公益的老顽童
为了这群山里娃,袁贤良白了头。但每年往返沪黔,跋山涉水,奔波千里,袁贤良都精神十足。
他说,初踏苗寨,漫步侗乡,不断听到美妙动听的歌声从高山上、森林里、梯田中、小溪边飘荡过来,时而嘹亮,时而婉转,使人心旷神怡。“真是太美了!”
今年73岁的袁贤良,退休后创建了民办非盈利性组织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这是本市第一支农民工子弟合唱团,教唱歌的老师多是志愿者。他把邀请苗侗孩子上台看作一场“慈善接力”“公益接力”“希望接力”。
袁贤良成了黔东南孩子们上海之行最重要的组织者,自担“演艺统筹”。舞台之外的幕后工作,琐碎繁杂,袁老却乐此不疲。他像个管家,每年要去贵州几次,关心节目的进展,并陪着孩子们到上海。更可贵的是,几十个孩子走出苗寨,接站送人、排歌练舞、坐车走路、住宿吃饭的经费,找不到赞助时,就由袁老自掏腰包,每次都要贴几万元,一贴就是4年。演出结束后,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美好回忆,袁贤良还带孩子们游览东方明珠电视塔、豫园、安徒生童话乐园、海洋世界等,最后再一路护送上火车。
孩子们来沪时,总是身穿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每人拖着一个颜色鲜艳的拉杆箱,但有一次,袁贤良却发现台江县协鑫登交希望小学的两名男生、两名女生、一名老师与别人不一样,竟是用纸板箱装的行李。原来,这几个孩子不仅没有拉杆箱,连身上的双肩包也是临时借来的。袁贤良暗噙热泪,悄悄给孩子们买来了拉杆箱作为临别礼物。
袁老还与市慈善基金会联系,给孩子们送去圆珠笔、书写本;与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联系,为孩子们送去矿泉水。
去年的“上海之春”上,袁贤良还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关四小的孩子们度身创作了一部儿童音乐剧《爸爸妈妈在哪里》,由著名作曲家姜春阳作曲。城关四小80%以上是留守儿童,这部由“留守儿童”本色出演的音乐剧,感动了许许多多台下人。该校没有图书,缺少电脑,袁贤良个人送去500本儿童书籍,两台电脑;还牵线上海一高校,送去了42台电脑;又牵手上海少儿图书馆,为学校送去1万多册少儿图书。
文化扶贫的王爷爷
歌靓人美,但舞台呈现又是另一回事。三个老头中,年纪最小的王佳明走进这支队伍不久,但他肩上的担子很重,他是整台演出的现场导演。
王佳明2016年4月退休,此前,他是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剧场的总经理。上海之春“百灵鸟”少儿艺术团专场演出好几次都安排在小伙伴剧场,苗侗孩子们的精彩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休后,他在朋友们诧异的眼光中,也一头扎进了山区。
问王佳明图什么?“我是为了体现自己曾经拥有的价值,即使退休了,也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他坦言,少年宫有一个传统说法,能力不仅限于学历,而在于办事能力,可以说,少年宫的每位老师必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个比学历更重要。“在中福会少年宫的多年培养下,我具备有这些能力,我也喜欢与孩子们打交道,帮助孩子们成长。”王佳明希望退休后还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文化扶贫”成了他的首选,“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真的。”
给孩子们的演出当导演,对王佳明来说不是难事,可这些孩子远在贵州山区,实在有点“鞭长莫及”。王佳明别出心裁地借助微信辅导千里之外的节目排练、调整。他手机里一度有多个和演出有关的微信群,贵州老师群、上海工作群、合作伙伴群……每天晚上是他最忙的时候,看节目视频、发微信沟通、提整改意见,忙得不亦乐乎。现场彩排时,“王导”也不轻松,拿起话筒指挥着大家站位、走台、表情……
王佳明帮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矫健粗犷的芦笙舞、热情奔放的苗族飞歌、别具一格的侗族大歌、婀娜多姿的锦鸡舞、曲调优美的苗族游方歌、风格独特的革家酒歌、温文尔雅的侗族琵琶歌……孩子们风姿多彩回眸间,千山万水付诸一笑。“我亲眼看到一些孩子沉默内向,比如一个叫小雪的孩子,但在舞台上明亮如星。希望的力量就这么大。”
这群从黔东南苗寨侗乡里走出来的孩子们,去年还曾走上上海国际艺术节“贵州黔东南苗侗少儿非遗歌舞展演”的舞台。看着孩子们笑得灿烂,展现风采,三个老头说,这台戏虽然唱得艰难,但还要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