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不举行追悼会王丹凤追思会昨举行
~~~不举行追悼会王丹凤追思会昨举行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托起她远去
不举行追悼会王丹凤追思会昨举行
孙佳音
▲ 王丹凤在《护士日记》中扮演女主角
◀ 王晓棠信件的最后一页
  “倘若她不是展翅而去,我只会把这些珍珠粒深藏着,像孩提时心爱之物,不示予人。”5月2日,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在沪逝世,昨天,上海电影人共聚上海电影博物馆,他们在王丹凤遗像前献上一支支粉色的鲜花,在影像中抚摸她曾经的美丽,在共同的记忆里缅怀她的端庄、温婉、谦和和担当。

  王丹凤生前好友、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虽没能赶来现场,但她一早写了一封给王丹凤的信《有得盼》,字字句句满是她对旧友的思念,也仿佛说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王晓棠在信的最后写道:“春天最后一缕风,托起丹凤远去。我会将她的真善美,播扬四海,五洲芬芳。我更有得盼了。”

  回忆里  满是信任

  现场,王晓棠的信被投影在大屏幕上,84岁的老艺术家一笔一画地足足写了三页。王晓棠与王丹凤最初的情谊,是在1976年之后的几次全国文艺界大会期间建立的,“一见如故、相知恨晚。临分手,她说:这是我的地址和电话,你到上海,一定要来。是,我去沪,但凡有空定去看她。”

  王晓棠还清楚地记得自己1997年携影片《大转折》和团队赴香港首映的具体日期,记得她和团队十人一起欣欣然受王丹凤和柳和清之邀赴功德林素食馆,“受到盛情款待,众家弟兄久久不忘”;记得中国电影博物馆布展,要选100尊电影中的人物塑像,定王丹凤的形象是《护士日记》中的简素华,于是王丹凤电话王晓棠,让她去天津替她把把关;2009年,上影建厂60周年时,王丹凤嘱托王晓棠邀请八九个来沪的同行一聚,“我欣然领命”;2013年中国表演艺术学会授予王丹凤终身成就奖,“因会场远在青岛,88岁的丹凤委托家人代领奖。会议结束的那个晚上,一个女孩到餐桌边对我说:我是王丹凤的女儿,妈妈告诉我,到青岛一定要替她看看你。能够得到丹凤姐诚挚的惦念和信任,我感到熨帖。”

  终“解密”  一桩旧事

  美丽却不骄矜,永远低调安静,是同事友人们对王丹凤最深的印象。著名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回忆说,王丹凤为人非常谦卑、客气,是从艺者的榜样,是真正的大师。“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可高可低,但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人,才可能有好作品。”

  “他们夫妻两人都特别好,真是天生的一对。”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许朋乐看来,王丹凤的作品、人品、艺品,与丈夫柳和清的低调善良非常般配。有一件事曾令许多人好奇:1985年,王丹凤与丈夫受邀参加美国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这在电影界是前所未有的。许朋乐说,这实际上是柳和清先生早年结下的一段善缘。原来,当年柳和清在东吴大学资助了一位家境拮据的同学,帮助其完成了学业。后来,这位同学曾执意重金酬谢,但被柳和清坚决拒绝了。“等到了美国参加典礼时才知道,就是这位同学后来嫁给了里根总统竞选班子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最终,他们用特别的方式对柳先生夫妇表达了谢意。”

  在一段段朴素的讲述中,亲切温婉的王丹凤仿佛又回到了大家身边。活动最后,放映了珍贵的胶片版电影《护士日记》。王丹凤在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观阳光、坚强独立的女性。“吱呀吱呀”的放映声,再次勾起同事和晚辈对“永远的小燕子”的怀念。据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透露,为尊重家属意愿,不举行王丹凤追悼会。“上影演员剧团会将王丹凤的手印镌刻在武康路剧团大院,让观众长久铭记这位可敬的电影人。”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春风托起她远去
新诗古体诗共谱“创世”史诗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2春风托起她远去 2018-05-07 2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